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旧版新闻网 >> 仲恺文化 >> 仲恺精神 >> 正文
仲恺精神

作为凡人的廖承志

发布时间:2011-01-14 11:02:10      作者: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刘斌   发稿排行榜 

1908年9月25日,廖承志在日本东京出生。2008年9月25日,是廖公诞辰100周年的日子,为了缅怀廖公,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特地策划了纪念展“廖公在人间”。筹展之余,总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写下了这篇小文。

凡人是相对于伟人而言的。

廖承志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中共中央对廖公一生所作的评价是:“廖承志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

伟人也是活生生的“人”,这是廖公的睿见。据廖公的外甥女李湄回忆,1982年廖公在珠江电影制片厂与电影《廖仲恺》中的廖仲恺扮演者交流时语重心长地嘱咐:“记住,廖仲恺是一个‘人’,你可要把他演成一个‘人’!”

是的,廖仲恺是一个“人”,廖承志也是一个“人”。与每一个平凡的人一样,他拥有全部的七情六欲,他也要经历从咿呀学语到茁壮成长的过程,面对着社会、人生他也必须做出种种艰难的抉择。然而能由凡人而成长成伟人,恰可证明其平凡中蕴含有不平凡的特质。披沙拣金才知金之可贵,同理,把伟人放回到凡人中去认识才能真正理解伟人之伟大何在。

对于廖公,我们往往容易被他的各种职衔与功绩所眩目,很少真正能够去理解一个有血有肉的廖承志。如果,我们暂时忘却作为党和国家优秀领导人的廖承志,而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细细地欣赏一个作为凡人的廖承志,那么,我们的视野中至少会浮现下面的形象:

一、热衷革命的“公子哥”

廖承志有足够的资格被称为公子哥。他父亲廖仲恺长期担任广州革命政府的“财神”、数次担任大元帅孙中山统领下的头号地方行政长官、同时还是举足轻重的国民党党务负责人,母亲何香凝是富商的女儿、国民党元老、著名画家,后来主宰国民党近半个世纪的蒋介石还曾是父母亲的同僚兼挚友。凭着这种优越的家庭背景,廖承志要按部就班地成长为国民党一代新贵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在他的人生中,在这种机会也不时地在向他招手。就个人条件来说,相貌英俊、打扮新潮、通晓日语和英语、深受西方文化熏陶,这些要素也足以让他成为一个金牌公子哥。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从“公子哥”发展成“党国要人”才是廖承志“合理”的人生轨迹,但是事实上廖承志选择的却是一条截然相反的人生道路。在教会学校读书的他非但没有被殖民教育所软化,反而冒着生命危险参加了抗议英、日帝国主义暴行的示威游行,帽子被英法军警射出的子弹所击穿,险些头部中弹。在国民党右派大肆屠杀共产党员造成“白色恐怖”的年代,他不顾“明哲保身”到古训毅然加入了被屠杀方的阵营,千方百计地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中共党员,以后因此数度身陷囹圄仍不改其志。这些近乎以死赴义的举措连平头百姓尚且难以做到,更何况是身份显赫的“公子哥”,由此也益发可以反证廖承志革命信念之坚定、目的之纯粹了。

二、情意深重的“肥仔”

廖仲恺的英年早逝,给全家人都带来了巨大的悲伤,中年丧夫的何香凝尤其受到沉重的打击。作为父母唯一的儿子,肥仔对母亲、姐姐倍加体贴,让何香凝的友人称羡不已。

30年代初在柏林与何香凝密切交往的胡兰畦年近九十时撰文称赞廖承志“事母至孝,感情深厚”。她回忆有一次廖承志从汉堡去看望母亲,“发现何先生手上贴一块胶布,他硬拉着妈妈的手坐下来按摩了一两个小时”。肥仔千方百计地取悦母亲,他个性幽默诙谐,常常绘声绘色地给母亲讲笑话,只要有肥仔在身边,友人就能见到何香凝久违的开怀大笑。

何香凝善画,不仅以此抒发情怀、寄托心性,也藉由笔墨抛开尘世的喧嚣进入理想的情境之中。她喜欢绘画,更希望肥仔也能和她一起分享水墨世界的乐趣,有时画好山水后非得放一段时间等着肥仔回来给她补上几个别具兴味的“小公仔”。肥仔也喜欢画,但他更知道这是母亲心灵的寄托,因此常常应邀画人,甚至在建国后工作繁忙时,一遇空闲他也常倚靠在母亲身旁欣赏她纵情挥毫。

子孝母爱,然而国事的纷难使得他们聚少离多,建国后,他们非常珍惜这期望已久的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每天深夜回家,肥仔总是要先向母亲请安,而何老太太也一如既往地看着肥仔吃完她特意给他准备的点心才能安然入眠。

廖仲恺在美国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何香凝成长在香港,两人又曾一同留学日本,学了不少洋礼节,儿女受他们的熏陶自然也获益不少。洋礼节的好处在于表达情感自然直白,肥仔与姐姐的感情如何,看看满头白发的廖梦醒深情一吻同样银发的肥仔的照片便可一目了然。

三、不像官的官

“是官非官”——这是《廖承志传》作者铁竹伟对任新华社社长时的廖承志作出的总结。其实,廖承志的一生给友人、同事和下属的印象都是:不像官的官。

香港八路军办事处时的下属、后来的著名画家丁聪回忆说:“廖公的性格爽朗、幽默,老是乐呵呵的……我没有因为他年长和地位高而感到不可接近,反而觉得他身上有股吸引力,可以把人们吸引到他身边。而他也没有因我年轻幼稚而瞧不起我。和他相处总是感到自然、融洽”。

如果说丁聪讲得比较含蓄,那连贯的表述就相当形象了。“廖公待我们同亲兄弟一样,大家工作起来心情极为舒畅。他见到我们时,总是张开双臂来迎接,热烈握手后,还用他又大又厚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的面颊,看了又看,温暖之情,溢于言表。年纪大一些的,都亲切地喊他小廖,同年人也无拘无束地称他廖胖子”。

廖承志待人热情随和,与他初次见面的人印象更加深刻。1981年从台湾回大陆的马璧回忆与廖承志的第一次见面是说:“我原以为廖公的言谈举止一定是很严肃的,一接触,却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廖公衣着平常,有说有笑,谈话十分随便”。1956年粤剧表演艺术家马师曾、红线女回国观礼,在与廖承志的一席深谈后,便决心从香港回来,把艺术献给祖国。

夏衍对于这位“不像官的官”有个深刻的诠释:“他诚恳、坦率、乐观,他历尽艰险,受过不止一次冤屈,可是在工作之余,他的那种爱开玩笑、逗人玩乐的习性不变,有人说他年逾古稀而不失赤子之心,我看这就是他得到群众爱戴的高尚的品质。和他共过事的人,在他领导下工作过的人,不把他看成上级领导,而把他当作良师益友,当作可以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我觉得,肝胆相照,待人以诚这些话,他是真正做到了的……”。

四、海内外友人心目中的知己

“最大的知日派”、“真正的国际主义者”、“知港派”、“知台派”、“海外侨胞通向祖国的‘最宽阔的渠道’和‘最坚固的桥梁’”,能把这一系列头衔集于一身的,廖承志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人。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头衔代表的又绝非仅仅是官方或社会上层人士的看法。

在日本,上至首相下至平民百姓,廖承志均能与之结交。日本前首相铃木善幸称:“凡参与日中关系的我国权势人物,皆曾蒙先生的恩惠,对日中两国间悬案的处理,也无不得到廖承志先生的大力鼎助”,且认为“从廖承志先生的高大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我国逐渐丧失了的优良的日本人格的理想。跨越国境,这种敬慕之情,倍感亲切”。曾任民间社团“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的中岛健藏则更是多次说到:“这些年来,不夸张地说,接触廖的每一个日本人都喜欢他,……”

之所以能够这样,按照与廖家有世交之谊的宫崎世民的说法:“因为他(廖承志)能用日本人的思维方法来理解日本人的观点,熟知日本的表里”,“为人诚恳、坦率,谈吐幽默风趣,善开玩笑,没有丝毫官气;和他相交可以推心置腹,因此他在日本各界结识的朋友很广泛”。

与廖承志接触过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有同样的观感。香港《大公报》采访港九工会联合会前副理事长胡九、苏友时,两位老工人说:“廖公见到不同行业的工人,都亲昵地称呼我们为‘行船佬、揸车佬’,彷如家人一般亲切”。曾经与廖承志同在中央统战部共事的许滌新证实:“在港澳,从普通市民到有社会地位的教授、工商业家和资本家,他都能谈得来,都能交成朋友。曾任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席的林丽韫说,据她回忆,“凡是廖公接触过的台湾同胞,他全都记在心中。平时见面,他鼓励你;遇上困难,他帮助你”。

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以自身想法强加于人,这是廖承志与海内外友人交往时的方法,也是他赢得尊敬的原因。

五、多才多艺的“业余”艺术家

按照专业划分和职业划分,廖承志不能算是一个艺术家,因为他既非艺术专业科班出身,也不是以艺术创作、艺术表演为职业。但是他一生中与艺术又有很深的缘分,年轻时便在母亲的熏陶下学习绘画;在川陕苏区时曾经搞过蚀刻画、木刻画、图案画、漫画、油画以及水彩画,还设计雕刻过纸钞印模;在长征途中靠给战友画画“混饭吃”,到达陕北后写过剧本、演过话剧;建国初期又兼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四年。因此,廖承志绝对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名副其实的“业余”艺术家,虽然水平未必是“业余级”的。

绘画是廖承志所有艺术才能里面得到最充分展现的一项。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国著名女画家、对何香凝的画作颇有研究的郁风评价廖承志与何香凝的合作画:“他画的人物,比例适度,非常注意姿态生动,神情自然。他对于画画虽然并未受过专业训练,但可以看出,在生活中对一切事物的浓厚兴趣使他观察入微,以致能够在他天才的头脑中,将活动着的人物动态组成凝固的画面。在这一点上,甚至有些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还未必能有这种默写能力”。她更指出廖承志画的传统山水画中的人物不落俗套,在50年代何香凝、胡佩衡等人合作的山水画《泊舟》中,“停泊在芦苇边度渔船上,廖公画的几个正在饮酒的老渔父,显然都已有几分醉意,有人还在劝酒,另一个似乎在推让说‘不行啦’。这与传统山水画中的飘逸的隐士是截然不同的”。

为“助兴”而画的小公仔已是别具一格,作为主打产品的漫画就更能反映廖承志幽默乐观的真性情。七十年代末期,日本开始兴起“熊猫热”,许多日本友人访华时都会请廖承志画熊猫,但是廖承志画的熊猫却是写意多于写实。在一张题名“自画像”的熊猫画中,熊猫双脚直立、挺胸凸肚、笑容可掬,双手交叉放在腹部,躯壳虽是熊猫的,灵魂却是“肥仔”的。在另外一副与日本友人合作的漫画《乘马直追》中,日本友人先画好一匹骏马,然后请廖承志补画,结果他毫不客气地在马背上画廊一只挺着圆肚子奋力挥手拍马的熊猫,相当滑稽可爱。

伟人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功业,也在于其人格和行事作风。隐去伟人的光环后,作为凡人的廖承志所散发出来的吸引力丝毫没有减弱,他的形象反而更加丰满、更加真实,他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也仿佛由遥远而变得触手可及,廖公在人间——这个廖承志诞辰百年纪念展的标题正是反映了我们这样的一种筹展意图。当然,相对于廖公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来说,本文所能做到的仅仅是把其中几个镜头呈现给大家,目的也只在于能对大家了解廖公丰富的人生有所裨益。

(来源:156期校报)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何香凝铁骨铮铮的抗战诗 下一条:把爱化作有效的行动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