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7日,是何香凝先生诞辰130周年,我们深切怀念为抗日救亡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何香凝先生。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何香凝先生先后在上海、香港、广东、广西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并创作了三十多首脍炙人口的抗日诗。重读这些抗战诗,她那画家、诗人的才华令人敬佩;她那忧国忧民的满腔热情催人泪下,使人奋发;她那不畏强暴的铮铮铁骨,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何香凝闻讯立即结束旅居法国巴黎的生涯,放弃了舒适安逸的旅法生活,回到上海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在当时她写的《感赋》一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她满腔的爱国深情:
怕听吹弹破国吟,徘徊道路倍伤神。
牺牲权利何轻重,失去河山那处寻?
萧萧叶落雁南飞,万里飘零故国归。
八载中原前后事,教人回忆泪沾衣。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何香凝积极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日活动,和宋庆龄等一起创办了伤兵医院,并筹款组织义勇军救护队,开赴东北抗日前线。但国民党政府于1932年5月5日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6月,蒋介石为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重新纠集63万兵力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军事“围剿”。何香凝对蒋介石消极抗日,发动内战的行径“悲愤极”,在《“一·二八”后寄黄埔学生》中写道:
沉沉寂寂,河山今非昔。不堪回首十三年,千点泪痕滴滴。问君入学何所求?为民族生存杀敌。数年来,辜负了你,供内战牺牲,虚伪功绩,无分友敌。回忆历史,已成陈迹。悲愤极!叹我山河日下,向何方觅?惨戚!追怀祖逖。莫辜负你雄心,速向倭奴击!
何香凝以诗词明志,寄语黄埔军校学生不要再“供内战牺牲”而是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速向“倭奴”痛击。
何香凝在《赠前敌将士》中,以不拘一格,通俗流畅的语言写道:“倭奴侵略,野心未死。既据我东北三省,复占我申江大地。叹我大好河山,今非昔比,焚毁我多少城市,惨杀我多少同胞,强奸我多少妇女?耻!你等是血性军人,怎样下得这点气?”在《赠敬爱的伤兵》中写道:“君流血,我流泪,锦绣江山被人取。增你勇气,快到沙场去,恢复我们土地。好男儿,救国不怕死。死!留名于万世。”号召全体官兵浴血奋战,抵御日寇的侵略。
她的诗司,象匕首、象大刀,杀向敌人;象号角、象战鼓,鼓舞着抗战官兵的士气。1933年4月10日在《大中国周报》上她发表了一首题为《勇哉好男儿》的五言诗:
勇哉好男儿!不怕沙场死。
忍痛与吞声,为图雪国耻。
民族不独立,流血不休止。
眼看国将亡,抚创痛洒泪。
伤好去冲锋,夺回我失地。
与其忍辱生,母宁报国死!
1935年7月,国民党华北军分区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侵华日军司令宫津美治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拱手让出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使华北名存实亡。消息传来,何香凝义愤填膺,随即在一条女裙上挥就一首诗,托人送给蒋介石。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
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何香凝先生常作画为抗战筹款,或赠画题诗,激励抗日将士。1935年10月,她作了一幅梅花国画,并题诗抒怀曰:
一树梅花伴水仙,北风强烈态依然。
冰霜雪压心犹壮,战胜寒冬骨更坚。
傲霜凌雪的梅花正是何香凝先生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她在亲自动员组织上海各界妇女给抗日官兵赶制寒衣时写道:“妇女手中线,征人身上衣。针针含敌忾,勉子杀敌夷”(《勖励将士》);“家家儿女做征衣,收复河山定有期。众志成城何畏敌,同心同德励戎衣”。(《慰劳奋勇杀敌之健儿》);“前者牺牲后者师,家家儿女送寒衣;感君勇敢沙场去,留得忠名万古垂。”(《赠前线将士》)。勉励抗日将士前赴后继,誓死抗击日寇;号召男女老少人人为抗战出力。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何香凝先生移居香港。1938年8月26日,她应邀出席香港妇女慰劳会成立一周年纪念大会。当她看到出席大会的男男女女一些仍然“满身绮罗文绣,涂脂抹粉”时,感到“如芒刺在背”。当场赋《公子佳人》诗三首:
国如流水马如龙,公子佳人在座中,
舞榭梨园朝复暮,不问遍野是哀鸿。
儿郎傅粉女涂脂,更灵绫罗纫绣衣,
输出金钱资敌用,同胞被炸肉横飞。
香港妇女斗繁华,七宝妆成艳似花,
一夜缠头歌舞费,灾区能养百人家。
有力鞭挞了那些不顾民族生死存亡,不管前方抗日将士流血牺牲,仍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糊涂虫门。
1938年底,汪精卫在河内发出了“艳电”,公开叛国投敌。此时,日军已占领我半壁河山,一些人对抗战胜利失去信心,有人甚至充当了鬼子的汉奸。1939年,何香凝在一幅《梅》画上题诗,表示了自己坚持抗战,决不动摇的坚强信念:
岭上迟开有所思,风吹雨打最高枝。
忍看半壁河山异,铁骨冰心正义持。
1941年,面对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艰难境况,她写下《怀粤饥荒警报》一诗:
危楼独坐看飞机,弹坠吾身有何归?
赢得殉节酬死友,好将血谢万人饥。
诗人忧国忧民,誓为抗战殚精竭力、视死如归的深情跃然纸上。同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在《香港沦陷有感》一诗中,抒发了她抗日战争一定会胜利,香港终会光复的坚定信念:“风云惨淡泣香江,百载繁华付渺茫,回首九龙租借地,版图暂入敌 人邦。”
1942年1月15日,受中共中央指示,广东东江水上游击队护送何香凝和她的媳、孙以及柳亚子父女等一行人离开香港经广东海丰到广西桂林。在《回粤途中感怀》的诗中她直抒胸臆:
水尽粮空渡海丰,敢将勇气抗时穷。
时穷见节吾侪责,即死还留后世风。
在《日祸移居广西舟中》云:
战云弥温遍神州,国破家亡恨怎休?
但得军民同御敌,烂船漂泊也风流。
在香港到海丰七天七夜的海上漂泊中,在颠沛流离的艰难岁月,何香凝先生仍能保持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烂船漂泊”虽随时会船翻人亡,但“即死还留后世风”。
移居桂林之后至抗战胜利这段日子,何香凝宁愿在郊区的观音山麓办小农场种菜养鸡,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也不愿到相对较安全的重庆居住,并拒绝了蒋介石派人送来的100万元支票。在广西战局动荡的时候,她辗转桂东,先后在阳朔、乐平、昭平、八步等地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坚持孙中山三大政策,真正做到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如她在《感怀》一诗中所云:
漂泊天涯隐桂林,国愁家恨两相侵。
难行蜀道知何故,事出无因却有因。
戎马关山欲暮天,怕登楼见月团圆。
思乡更痛河山碎,劫后馀生又两年。
何香凝先生用血和泪写就的这些抗战诗词,既是抗战年代的激昂文字,又是今日和平年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