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几十年来为国民革命尽力,是中国革命中的闯将。”而他革命生涯最光辉的一页,是鼎力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制定和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这也奠定了“他在中国革命史上不可磨灭的崇高地位”。
一、仲恺精神最闪光的亮点
廖仲恺先生的牺牲,感人至深,催人泪下。1925年7月下旬,反动势力故意将杀害廖仲恺的计划张扬出去,企图吓倒廖仲恺。到8月中旬,杀廖的风声越传越紧。廖夫人何香凝也不能不为丈夫的安危担忧,提出“多加两个卫兵防备一下。”廖仲恺不以为然,坦然地说:“增加卫兵,只好捉拿刺客,并不能阻挡他们行凶。我是天天到工会、农会、学生会等团体去开会或演说的,而且一天到晚要跑几个地方,他们想要谋杀我很可以装扮着工人、农民或学生的模样,混入群众中下手的。我生平为人作事,凭良心,自问没有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民众的地方。中国如果不联俄联共,就没有出路。他们如果安心想来暗杀,防备也是没有用处的。总之,生死由他去,革命我总是不能松懈一步的”。
8月18日,国民政府会议上,坐在廖仲恺身旁的汪精卫给他写了一张条子,告诉他有人将对他不利。廖仲恺耸耸肩笑答道:“为党为国而牺牲,是革命者的夙愿。我们都是预备随时死的,那有什么关系?”
8月20日上午,置生死于度外的廖仲恺,就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倒在反动势力的枪口下。牺牲时年仅48岁。
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有多少志士仁人投身到革命洪流里。但能始终如一,坚持革命到底的着实为数不多。而在这为数不多者中,廖仲恺又是敢于站在风口浪头、奋勇拼搏、勇于牺牲的杰出代表。廖仲恺一生是爱国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政治活动家、中国国民党左派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真挚朋友。他为国家独立、民主解放、人民幸福而勇往直前,大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以及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堪称一代楷模,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
廖仲恺说过:“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他以自己的言行缔造了一种高尚而伟大的精神,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可贵精神,一种值得中国人民永远发扬光大的精神。笔者认为,仲恺精神最闪光的亮点,就是赤诚爱国,坚持革命,勇于牺牲。
二、伟人虽逝但“精神不死”
(一)国共两党充分肯定廖仲恺光辉业绩、高尚品德和革命精神。
国民政府“特颂治丧费1万元,准于国葬”,“并由政府协同党部将其生平行谊,宣付党史”。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唁电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高度评价廖仲恺革命的一生。曾与廖仲恺合作共事的早期共产党人谭平山、周恩来、刘少奇、苏兆征、邓中夏、罗亦农等先后撰写文章悼念廖仲恺,颂扬“他一生苦斗,革命为党,牺牲为国”的精神。省港罢工委员会、各地农协、工会、社团、军队、社会名流纷纷撰写祭文,挽联,横幅凭吊廖仲恺,赞扬其“爱护劳工”、“农工兵三大革命先锋之指导者”、“为打倒帝国主义而牺牲精神不死”。
(二)建校、立碑,传承精神。
1、1925年10月5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17次会议一致通过何香凝、詹似菊等8人关于建筑仲恺纪念公园,其内附设农工学校一案。后因征地问题,仲恺纪念公园没有建成,只在广州珠江南畔石涌口地带建成占地约300亩的仲恺农工学校(我校前身)。蒋介石题写“精神不死”作主楼楼匾。
2、1925年11月6日,国民政府在廖仲恺故乡惠州市中山公园及鸭仔村建立两个纪念碑。由国民政府主席汪兆铭撰数千字的《廖仲恺先生传略》刻于碑上,“且以永其哀思,先生之精神将与岩石同其不朽焉”。
3、1926年5月,中国共产党动员组织的中国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越秀南廖仲恺遇难处建立“廖仲恺先生纪念碑”,颂扬廖仲恺是“实行扶助工农政策最力者”。
三、新中国把弘扬仲恺精神推向新高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党和政府重视纪念廖仲恺先生,把弘扬廖仲恺爱国主义精神推向新的高度。
(一)举行廖仲恺逝世30周年纪念大会,联系当时国情,颂扬廖仲恺光辉业绩及其伟大精神。
1955年8月20日,政协全国委员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廖仲恺逝世30周年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宋庆龄、董必武、林伯渠等出席大会。何香凝在会上说:“仲恺不过是过去几十年来中国革命中牺牲的千千万万个烈士的一个”。她回顾三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艰苦奋斗和光辉胜利,联系当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国情,期望大家“用更坚强的战斗和更大的胜利来纪念”包括廖仲恺在内的全体烈士们。
(二)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邓小平、胡耀邦、王震、杨尚昆为弘扬仲恺精神做表率。
1982年上半年,王震同志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为纪念廖仲恺、何香凝先生,弘扬他们爱国革命精神,建立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得到与会者支持。“胡耀邦总书记同意批准,后来指定由中宣部去办理”,叶剑英同志抱病为“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题匾。
1982年8月30日,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在广州落成。王震亲临揭幕。馆内展出400多件图片、史料和实物,展示廖仲恺、何香凝的丰功伟绩。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的建立,极大地弘扬了他们的英名及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1983年2月14日,杨尚昆同志由廖承志陪同,前往参观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杨尚昆指示,为更广泛传播廖仲恺何香凝精神,要编印出版《纪念廖仲恺何香凝》图片集,此书后由国家文物出版社出版。同一时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双清诗画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双清集》。1987年4月23日,杨尚昆还代表中共中央前来广州参加廖仲恺诞辰110周年暨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创办6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纪念仲恺先生、弘扬仲恺精神的重要讲话。同一天揭幕的廖仲恺先生铜像,由邓小平同志题写“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廖仲恺先生像”。
广东是廖仲恺先生的故乡,广东人民对廖仲恺尤为敬仰。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及惠州市、惠阳县等党政机关为弘扬仲恺精神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四、继续弘扬仲恺精神的几点思考
1、弘扬仲恺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积极配合才能做好。
2、广州是近代民主革命根据地,廖仲恺在这里战斗最多,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惠州是廖仲恺的故乡,所以,惠州、广州乃至广东应该是弘扬仲恺精神的重点地区,应引导社会力量给予大力支持。
3、弘扬仲恺精神,要采用多种形式,面向青年,面向社会,需要一大批热心的积极参与。
(来源:120期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