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旧版新闻网 >> 仲恺文化 >> 仲恺精神 >> 正文
仲恺精神

求 真 务 实 铸 辉 煌

发布时间:2010-11-25 15:32:24      作者:廖何纪念馆原馆长 蒙光励   发稿排行榜 

“校训”,一般说来,是由创办人、社会知名人士或省、中央首长给某校所制定和题写的训词,其内容寄托着对该校的殷切期望,体现该校的办学宗旨和特点,制约着校风、学风的建设;是为全校师生员工为人处世和治学的规范,在铸造师生灵魂中起到 “座右铭”的作用。

今年4月,学校办公室宋亚平主任在校报发表了的《仲恺文化建设与校训之我见》一文,在文中提出以“注重实验”作为我院的校训。无可否认,这四个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校的办学传统和治学特点,读后颇有启发。然而仔细推敲,感到不够完整。窃认为以“求真务实 注重实验”作为校训较为贴切。(本文拟对此作些粗浅的阐述,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所谓“求真”,是指对事物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提炼过程。其内涵不但包含在治学方面要严谨,而且在工作方面也要掌握其内在规律,以求得真知。这种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精神,历来是我校教师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我校历届领导所具有的理念。毛泽东曾经指出,要办好一间学校,主要是校长和教员的问题,作为我校主要创办人和首任校长的何香凝同样也认为优秀的教师对办好这所纪念学校非常重要。因此,早在我校创办之初,她就聘请了颇有知名度的杨邦杰、麦应瑞、桂应祥等农艺专家到校任教,同时还聘请了关乾甫等留学日本学农归来的专业人才到校任职,参加管理和授课。对于一所中专学校来说,拥有这么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少有的。这些具有真才实学的教师们,管理严格,治学严谨,不但教学效果显著,而且科研成果也十分突出。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他们培育成了优质高产蚕种“仲字258号”、“仲字1006号”和“仲字1041号”。该品种不但在广东各地和江浙一带得到推广,而且还被推广到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缅怀廖仲恺先生的丰功伟绩,十分重视我校的建设和发展,在不断加大对我校经费的投入来完善各项教育设施的同时还调派一批优秀教师充实来我校的师资队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校师资力量雄厚,管理甚严,老师们也求真务实,辛苦耕耘,因此桃李芬芳,人才辈出,为国家培育了一批批人才。现任职于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研究员和国家农业部原部长陈耀邦均是我校五十年代的毕业生。他们在回忆起他们成长的历程时都深情地说,他们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与在母校“仲恺”打下牢固的基础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十几代“仲恺人”的努力,我校办学成绩斐然,在我省6所农业中专中名列前茅。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我校于1980年被国家教委列入全国重点农业中专,并为1984年直接升格为本科院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务实”就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实践,是要解决若干的问题,质言之,就是踏实肯干,苦干巧干,力戒浮躁,不尚空谈。“务实”不仅体现仲恺精神,同时也是我校的优良传统之一。在孙中山的重要助手中,胡汉民右倾保守,朱执信擅长政论,只有廖仲恺以实干精神著称。在国民党改组后,他一度兼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委、工人部部长、农民部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省长等13个要职,虽然工作十分繁忙、辛苦,然而他都十分出色地完成了孙中山下达的任务。据其夫人何香凝回忆,在筹办黄埔军校时,廖仲恺每天都工作十六、七个小时,经常早出晚归,所以说世人称他为革命的“实干家”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继先烈志努力奋斗,仲恺精神昭示后人。几十年来,我校培养出一大批既精通技术又具有务实精神的“仲恺”学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笔者从广州部队转业到广东省农业厅工作,有机会接触到厅领导和众多的“仲恺”校友。从而得知我校的毕业生,大部分人都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精通农业技术;二是具有实干精神。他们一到田头,就能脱下鞋子下地干活,不怕苦和累。虽然他们缺乏高深的理论,但踏实肯干,能积极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因而深受老百姓和用人单位的欢迎。不少人还因此仕途顺利,“官运”亨通,被提拔为各级农业部门和市、县的领导。

“求真务实”与“注重实验”是有密切联系的。要“求真”,就必须通过“注重实验”这个手段,惟有“注重实验”才能更好地达到求真之目的,同时只有“求真”,才能更好地“务实”,这8个字就是这样辩证的相互交织融会在一起的,那一方面都不可偏废。

我校于1927年创办,同年3月26日举行开学典礼时,何香凝因参加北伐到了武汉,未能参加盛典。大革命失败后,她移居上海。1929年秋,因对蒋介石、汪精卫违背孙中山“三大政策”的罪恶行径不满,愤而弃职出国,过着流亡的生活。由于种种原因,我校创办初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都没有亲笔留下校训。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何香凝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时,于1961年10月6、7日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以《我的回忆》为题的长篇文章。在谈到创办我校的初衷时写道:“仲恺死后,我为纪念仲恺一生爱护农工、扶助农工的意志,特出国到南洋卖画筹款项,于广州市河南建立仲恺农工学校,内分农艺、蚕丝两科,不鹜高深学理,而注重实验,以训练中级技术人材。”文中所谓“不鹜高深学理”,用今天的话来理解,就是要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材。笔者认为,把“校训”定为“求真务实 注重实验”,比较贴近我校的实际,反映出我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同时与何香凝当年创办我校的办学宗旨也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

历史的行程已经跨入21世纪,我校也走过78年的风雨征程,虽然办学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求真务实”的传统不可丢,“注重实验”的手段不能忘,只要我们发扬优良传统,勇于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来源:118期校报)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继承和弘扬仲恺精神 下一条:廖仲恺精神的内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