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旧版新闻网 >> 仲恺文化 >> 仲恺精神 >> 正文
仲恺精神

廖仲恺精神的内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0-11-25 15:30:25      作者:社科部主任 曾学龙教授   发稿排行榜 

廖仲恺精神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政治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廖仲恺先生在长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为拯救中华而不断图强进取的革命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为民,其本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尽管学术界对其内涵的表述有争议,但我认为,强国爱民、图强进取,执着追求、矢志不移,勤奋实干、廉洁奉公,坚韧不拔、不怕牺牲是其基本内涵。

一、基本内涵

1、 强国爱民、图强进取的情怀是廖仲恺精神的核心和根本所在

廖仲恺出生在美国,但在父亲的指导下,他自幼就学习祖国文字,喜读唐诗宋词,很早就受到家庭的爱国爱乡教育,爱国思想逐渐萌发。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美国出现的排华风潮,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观念,使他对祖国积弱,必须奋发图强有所认识。1893年,他回国后,师从塾师学习经史策论,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但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使他放弃了旧学。在妻子何香凝的支持下,夫妻二人于1902年先后来到日本留学,走上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特别是1903年廖仲恺夫妇结识了慕名已久的孙中山后,就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孙中山组织的以救亡图存为目标的民主革命活动中,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可以说,廖仲恺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是实现救国梦、强国梦的一生。强国爱民、图强进取始终是贯穿廖仲恺一生的红线,是廖仲恺精神的主旋律。

2、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廖仲恺执着追求、矢志不移的动力所在

纵观廖仲恺的一生,从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到辛亥革命,反袁护法,直至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这一切都与他对救国真理的探索而形成的坚定信念密切相关。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逐步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认为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关键在于发动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九的工农大众参加这场斗争。他还认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中国将来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因此,他非常赞成并积极推行孙中山反对封建地主占有制的革命主张,提倡“直接民权”、“节制资本”,主张实行“单税社会主义”。这样,他的思想就和孙中山的想法合到了一起,成为孙中山推行新三民主义政策的得力助手。特别是在国共合作的实践中,他亲身感受到共产党人的魅力,更加坚定了他的理想信念,成为其执着追求、矢志不移的动力所在。

3、勤奋实干、廉洁奉公是廖仲恺的一贯作风和精神品质

廖仲恺不仅理想信念坚定,更是一个廉洁奉公的实干家。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把他的救国理想变为实实在在的革命行动。廖仲恺是广东革命政权的领导核心人物之一,他在党、政、军身兼要职,多次担当重任,而且总是受命于危难之时,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作了了一系列具有非凡胆识的工作。如平息商团叛乱,筹办军校,支持工农运动等。特别是在国共合作的关键时刻,他力排党内阻力,协助孙中山完成了改组国民党的历史使命,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主要内容的新纲领和党章。总之,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廖仲恺。

廖仲恺不仅勤奋实干,而且廉洁奉公。在他担任广东省长和财政厅长、财政部次长等重要职务期间,他为政廉明,不谋私利,每次卸任移交,没有一条帐目不清;牺牲时家无余财,两袖清风。

4、坚韧不拔、不怕牺牲是廖仲恺崇高的人格和硬骨头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廖仲恺追随孙中山的20多年中,虽然革命运动屡遭挫折,但他从不悲观失望,也没有被反动派的淫威统治所吓倒。廖仲恺一生有两次遇难的经历。第一次是1922年6月,廖仲恺被陈炯明囚禁了60多天,遭到了陈炯明惨无人道的迫害。但叛逆者的淫威,并没有使廖仲恺的革命锐气消沉,而是激起了他对陈炯明叛逆行径的仇视和愤恨。他慷慨激昴,义愤填膺,奋笔写下了《幽禁中感赋》、《一剪梅》、《金缕曲》等诗词,尽情地抒发了他临大难而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与决心。第二次是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遇害之前早已得知有人要暗害他的信息,但他没有退却,也没有畏缩,而是将生死置之度外,充分显示了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韧不拔、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地为革命献身的崇高品格。

二、当代启示

廖仲恺先生虽然遇难80年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今天,学习和弘扬廖仲恺精神,对纪念学校的师生仍至当代中国每一个青年都可从中得到重要的启示。

1、要把廖仲恺先生当年的“救国梦”变成当代中国人的“强国梦”

廖仲恺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反帝救国、谋求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在廖仲恺生存的那个年代,面对积弱贫穷、挨打受欺的旧中国,人们考虑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救亡图存。因此,一切真正要求社会变革的爱国者,只能选择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把争取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廖仲恺先生正是像无数仁人志士一样,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做出了自己的正确选择,并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廖仲恺先生的后人,作为一个有正义之心有理想抱负的当代青年,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把廖仲恺当年的救国梦变成当代中国人的强国梦,像仲恺先生那样致力于振兴中华的革命实践,把报效家乡、振兴中华、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和人生价值目标,把革命先烈未完成的壮烈事业继承下来,传承下去。

2、“强国梦”的确立要以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为基础

廖仲恺从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转变为一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者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通过对救国真理的探索逐步确立的。廖仲恺早就认识到,救中国就要打倒列强,推翻军阀。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联俄联共,依靠工农。这样,廖仲恺的救国理想才真正找到了着陆点。可见,理想信念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对科学真理的认同基础上。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仲恺精神,就要像他那样,自觉地探索和学习科学真理,研究和把握富国强国规律,把强国梦建立在对科学真理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上。

3、艰苦创业、实干兴邦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人生信条和实际行动

实现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的强国梦,需要一大批像廖仲恺那样的既有革命理想,又能脚踏实地地干工作的实干家。学习和弘扬仲恺精神,就要像他那样,执政为民,廉洁奉公,一心一意干事业,实心实意谋发展。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敢于冲锋陷阵,不怕牺牲自己。即使碰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也不悲观失望,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更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即使全面小康实现了,国家强大了,艰苦创业、实干兴邦的品质仍然应成为民族的优良传统,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人生信条和实际行动。

4、塑造民族魂是新时期学校发展、国家振兴的重要任务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个人发展、国家振兴的根本动力。正如廖仲恺先生所说:“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一个没有理想,没有追求,一盘散沙的民族是绝对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对一个单位一个人来说,没有追求,没有信仰,就会缺乏生机、死气沉沉。因此,民族魂实际上就是一个单位一个民族仍至一个人的精神灵魂,体现为个体与整体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其生存与发展的动力足不足。缺乏这种精神,就失去了根本动力,就像一个没有脊梁骨的人,永远也站立不起来。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文化与历史,都在挖掘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实际上是在寻找民族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资源。因此,作为纪念学校,更有必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廖仲恺。使他们充分意识到,我们学校有廖仲恺这样的历史名人,是学校的荣耀和骄傲。当然,学习和弘扬廖仲恺精神,不能空对空,必须扎扎实实地与个人、单位和国家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这样才能真正使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成为发展的动力。

(来源:119期校报)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求 真 务 实 铸 辉 煌 下一条:仲 恺 精 神 的 内 涵 初 探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