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廖仲恺具有勤于探索,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
他诞生于暴风骤雨席卷大地的峥嵘岁月。近代中国,从英国于1840年挑起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采用包括暴力在内的各种手段推行殖民掠夺政策,并同封建统治者相互勾结,使封建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青年的廖仲恺,深感民族危机的深重,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东渡扶桑,就读于中央大学等学校。在日本留学的日子里,他积极参与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成为中国首批参加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先驱者之一。
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廖仲恺从广州到了上海,奉孙中山的指派,他和朱执信、胡汉民等人创办了《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以作宣传民主革命理论的阵地,阐发和传播孙中山的学说。在这期间,廖仲恺先后翻译和撰写了数篇文章,阐发孙中山的思想,尤其是对民权、民生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1919年五四运动的惊雷,似一缕清风拂动了廖仲恺的胸怀。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经过与共产党人的接触,他认定年青的共产党人是诚心诚意干革命的。吸收他们加入到国民党里来,是国民党的“一个新生命”。因此,他竭诚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排除一切阻力,付诸实践,成为协助 孙中山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第一功臣。
无可争辩的史实表明,由于廖仲恺勤于探索,勤于思考,不断地超越自我,积极地响应时代的召唤,顺应了急湍的时代大潮,使自已的思想经过实践的扬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一位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成为站在时代潮流前面的伟大人物。
其次,廖仲恺具有廉洁自律、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
他长期主管财政,但为官清廉,两袖清风。辛亥革命失败后,廖仲恺夫妇流亡到了日本东京,在千驮谷附近的青山七丁目安下了家。他们住的房子很简陋,只有两间房,胡汉民夫妇住一间,他们住一间,会客、吃饭、睡觉都在里面。每月的房租仅20元,其他各项开支都很节省。海外人士知道廖仲恺当过一年的财政司长,以为他一定很有钱,见他过着如此俭朴的生活,无不感到惊讶。1917年9月24日,廖仲恺被大元帅孙中山委任为军政府财政部次长,在财政总长唐绍仪就任之前,代理总长职权。在任职期间,他规定了严格的财经纪律,并督促部属按章办事,在他卸职结算时,没有一笔不清的账目。他一丝不苟的态度得到了人们的赞扬。。他常常说:“为官不能爱钱,爱钱则民穷,民穷则国弱。”廖仲恺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死后家无余财。
廖仲恺心系群众,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民办事。据他的女儿廖梦醒回忆:有一次,香港的亲戚从香港带回一些牛奶、饼干、罐头等礼物,他嘱咐患病的女儿不要吃,把这些礼物全部送给有病的工人。他一度兼任广东省省长、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部长等多项职务,工作相当繁忙,但他仍然深入到农村去,接触下层群众,给他们做报告,号召他们组织农民协会。有一次他去香山县(今中山市),船抵码头时发现县政府已备好车辆迎接,但他却坚持步行至县党部,市民们深深地感到在他的身上充满平民精神,都讶为奇观。
廖仲恺热心和工农交朋友。他常常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后如有学生及农民、工人来问什么,你们应该详细向之解释。”他自已也常常在百忙中接待来访的工人、农民,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1924年的某一天,番禺县夏园乡(今属广州市黄埔区)农民协会的一位职员来农民部找廖仲恺,向他报告该农会有三位会员无辜被中央直辖第三军王天任部捉去。廖仲恺派人下去调查,弄清情况属实后,便多次亲笔写信要王天任放人,在廖仲恺再三催促下,这三位农民终于获释。
廖仲恺为政清廉造福社会是有口皆碑的。他的无私奉献精神使他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逝世后,中山、南海、番禺等地的农民纷纷自动赶到广州来加入出殡的行列,工人、农民、学生、市民群众共20多万人参加葬礼,情绪热烈、悲壮,其场面相当感人。
再次,廖仲恺具有鞠躬尽瘁、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自从投身革命之日起,他便把生死置之度外。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曾经奉孙中山之委派,冒着生命危险,回国内长驻“天津法军营中”担任翻译文件和联络工作。天津是清王朝的京畿地区,堪称“虎穴”,危险性很大。他明知艰险,却欣然前往。临别时,他的夫人何香凝写下悲壮的诗篇:“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诗词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这对革命伴侣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豪情壮志。
1922年6月,廖仲恺被陈炯明囚禁后,面对死亡,他无所畏惧,大义凛然。在狱中,他写了数首诗词,鞭挞了陈炯明之流的可耻行径,把他们比喻为连“马勃牛溲”都不如的“鼠”和“虫”,对于这群害人虫,表示极大的愤怒和憎恶。同时给夫人写了“诀别诗”,其中有4句写道:“后事凭君独任劳,莫教辜负女中豪,我身虽去灵明在,胜似屠门握杀刀。”诗词慷慨激昂,感人至深!
1925年8月,在廖仲恺被暗杀前的半个多月,杀廖的风声已越传越紧,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廖仲恺也听到了,他只当做笑话和朋友说“我倒要尝尝它的滋味呢!”何香凝也提醒他要增加卫兵,他坦然地说:“我生平为人做事,凭良心,自问没有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民众的地方。中国如果不联俄联共,就没有出路。他们如果铁心想来暗杀我,防备也是没有用处的。总之,生死由他去,革命我是不能松懈一步的。“这番肺腑之言,展现了一位民主革命家的铮铮铁骨!
仲恺精神的内涵无疑是十分丰富的,但总体来说,集中体现在以上三个方面。廖仲恺从爱国走向革命,从一位热衷改革的青年成长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在其2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正是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他在漫长的征途中始终顺应时代潮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也正是因为他这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在国共两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中赢得很高的威望。邓颖超大姐曾经称颂说:“廖仲恺、何香凝先生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建树了光辉的业绩。他们坚持原则,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廉洁奉公,不断进步,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邓颖超:《在缅怀廖仲恺先生、纪念何香凝先生逝世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2年8月30日)笔者认为,这段精辟的话语是对仲恺精神的高度概括和科学表述,深刻地揭示出了其主要内容和灵魂。
毫无疑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中卓越的思想、政治代表,廖仲恺、黄兴、朱执信等人都是他的重要助手。他们都是一群爱国爱民,为使祖国臻于独立、民主和富强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但与其他民主革命家相比较,由于家庭背景、经历、性格、政治素养等的区别,又确有自已的“特质”和品格,烙下自已鲜明的印记,因而在某些方面,别具风采,显示出独特的精神风貌。
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毛泽东就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 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522页)由此而言,廖仲恺的思想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它,并且传承下去。
当前,我们要把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弘扬仲恺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仲恺精神代代相传,让鲜艳的精神文明之花在美丽的仲园永远盛开!
(来源:117期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