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89岁的李岗,于1939年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1941年秋根据组织安排外出升学,考入广西大学农学院。在1941—1948年期间因上级党组织受敌破坏而接不上关系,直到1948年底进入九年山游击队才恢复与党的关系。解放前十年在大后方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参加地下斗争,参与策划组织有关学生运动,直至被逮捕入狱,受到捆吊电拷、禁止睡觉等各种酷刑折磨。解放后又受到很大委屈,但总能从大局出发,经受住各种考验,并且一直以革命乐观主义面对人生。
李岗老校长解放后一直在农业战线工作,包括机关、牧场、高等院校和仲恺中专等。自1974年与仲恺学校结缘,到1986年底退休,李岗老校长作为副校长(正校长职位由农业厅厅长挂名)在主持学校行政工作期间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带领广大教职工把仲恺建设好,为农村基层培养了大量人才。
(以下记者简称“记”,李岗简称“李”)
记:李老师,您从1974年起就担任我校中专时期的校长,也是我校关工委第一届委员。您一直看着仲恺成长,您对仲恺的认识和了解可谓是极其深刻的。仲恺白云新校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我们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规模和实力也将进一步扩大和提高,面对现在学校蒸蒸日上的发展,李老师您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李:新校区建设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我自然感到很高兴。前段时间我还去新校区看过。在国家兴旺的大背景下,我们学校也跟上了形势的发展。对比解放时期的教学环境,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太幸福了。我们读书的时候,国家正处在战争时期,上课的地方极其简陋。而现在的学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可以称得上是天壤之别。但我觉得校舍的好坏只是条件,教学质量才是核心。新校区的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机遇,但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所在。所以希望学校能抓住大好时机,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新校区的建设还应考虑好教师的安置问题,为教师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记:李老师,您从事教育事业这么多年,对“教学相长”这些词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感触,那您觉得,新时期的老师应该具备怎么样的职业素养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做一位社会需要、学生爱戴的人民教师呢?
李:教师始终是主轴,大学生要有读小学时候的心态,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好奇和探求,而且老师在与学生进行探讨和辩论时,也能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被加深、不断被检验,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便是“教学相长”的可贵之处。作为一名敬业的人民教师,应具备一定高度的学问,理论、实践技能与表达艺术三方面缺一不可,老师上课要尽量让课程通俗易懂。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晦涩难懂,这便考验着老师的授课能力。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将生活中的智慧和他本人的经验教训融入到课程中,传授给学生,便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老师才是新时期的好老师。“注重实践”是何香凝先生的办学宗旨,它要求全体师生都能够把课堂与实验室、外界社会紧密相连。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将知识运用于实际中。
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中引申出来的“师德”这个词已经远远不是三尺讲台上单纯的知识传授了,那李老师您认为该怎么来定义“师德”这个词呢,它应该包涵那些方面?在这方面,您对现在的教师又有什么样的寄托和要求呢?
李:在新时期,老师的作用已不仅是黑板教学,更重要的是利用好教学资源,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动力。因此,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关键是教师的人品所在,包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对学生有责任心,为人师表,给学生起模范作用。并且老师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都应该走在前面。平时要多看书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不断借鉴别人的长处,研究最佳的教学方案。记得我在职的时候,老师们常常亲自到田间采集样本用于教学。在仲恺这片热土上,有着高水平的师资,同样培养出高级的人才,老师们要有自信和勇气,相信学校在新形势下有大的发展。
记:现在的大学生与李老师您那个时代或许有些不同了,譬如李老您在青年时期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严峻的革命考验,李老师您能谈一下您那个时代大学生的面貌是怎样的?您对当今的大学生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和期望呢?
李:我们那个年代,国家经济不发达,很多人都读不起书,读书的多是有钱人子弟。不过,沦陷区的一些贫困学生还是可以通过申请公费读书的。学生读大学的目的多为以后能找到工作。选读技术类、农学类、医学类的学生都很用功。由于时局动乱,日本鬼子侵略轰炸学校,广西大学不得不搬迁至贵州大山里面的祠堂上课。当时蒋介石的恐怖威胁笼罩全城,开黑名单、诬陷抓人……人心惶惶,在众多因素下,学生组织运动奋起反抗、请愿,表达知识分子的心声。现在局势稳定,国家平稳发展,是读书的好时机。新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先进、拥有众多优秀老师,学生能否在这里学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关键是看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大学生正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用功读书,坚定不移地向理想靠近,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有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记:自1974年与仲恺学校结缘,您老一直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地在仲恺开展建设、育才工作,在这段岁月里,有哪些经历或遇到的困难最使您难忘,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仲恺往事”吗?
李:我刚进仲恺农校的时候,那是自文革停办后恢复办学的第一年,虽然仲恺是当时全国的重点中专之一,但是复办后条件还是很差,而且经费少、招聘老师权限窄,但我当时就和分管仲恺的农业厅厅长立下“军令状”要搞好仲恺。当时我分管的农场(广东省禽畜良种试验场)大力贯彻何香凝校长“注重实践”的办学理念,发展生产,包括我在内,不少老师和学生都亲自下田插秧、养猪、养鸡鸭,校风比较淳朴。令人欣喜的是,有一支有质量、精练的教师队伍,我经手招进学校的黄国维、张明鹏夫妇、祈祖白、黎楚挺等都是当时深受学生爱戴、责任心强、有学识的好老师。
记:李老师这么高龄了,但一直心怀祖国,情牵下一代,我们从校内外很多媒体上都拜读到李老师您带头为汶川灾区捐款,大力支持关工委 “扶贫助学”基金会、资助甘肃省渭源县山区生活贫困的民办教师的一些报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令您一直对公益事业如此执着无私地关注和奉献呢?
李: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一直以来我都跟着党的脚步走,要求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当看到汶川地震的报道时,我心里十分难受,国家面临灾难,自己年纪大了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尽一点微薄的力量,将自己一个半月的工资捐给灾区的人民;并发动家人及身边的人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希望能为贫困地区人民做点实事。还有,与渭源县贫困民办教师的相识说来有些偶然,是通过我大女儿上网时了解到的。渭源县山区生活情况比较贫困,当地教师的月工资只有200-300元,于是我拨通了那里的书记的电话,我通过他与一位生活贫困的民办教师取得联系,并决定资助他,每月我都会定期寄去100-200元。现在我们仍保持着联系,那名教师在读初中的女儿,有时会写信给我说说她家的近况。
记:70载风雨兼程的党员生涯中,李老师您是党忠诚的追随者、建设者。那李老师能谈一下您与共和国有着怎样难解难分的情缘,之间又有哪些经历最使您难忘?
李: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全面进攻中国,形势十分紧张,当时我被迫回到家乡兴宁第一中学就读,不久,兴宁一中校舍又挨炸倒塌,我认真地分析了国内的形势后,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光明前景。于是,1939年在兴宁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1年秋,按照党的指示外出争取升学,考进了广西大学农学院。就读期间,原兴宁支部成员陈某叛变投敌,我离校流浪外地潜伏,继续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七月初,国民党趁学校放假,派出军队大肆镇压、搜捕学生,那时候我就被抓进了监狱。在监狱中,受了不少苦,组织那边也失去了联系,内心很不好受啊。后来党组织前来营救我了,1948年4月底,我被作为对现实不满讲偏激话的青年学生而无罪释放,结束了将近一年的非人生活。解放后组织上审查作出结论:“李岗同志积极参加学生运动,直至被捕。经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气节,其失去关系时间应予计算党龄”。我这辈子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我只知道要听党的话,做个真正的中共党员,在政治上我是绝不含糊的。
记:李老师您为祖国、为仲恺教育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了,现在退休在家,是享清福的时候了,那李老师您平时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呢? 您老近90岁高寿了,仍然精神饱满,有何养生之道呢?
李:当初退下来的时候心还是很有干劲的,所以退休了后闲下来了十分不习惯。后来女儿就教我用电脑,平时除了读书看报之外就是上网浏览一下新闻时事,看书很重要,多阅读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个人比较喜欢看历史类、政治类的书籍。另外趁余力还足的时候跑邮局快递一下中草药给远在日本做中药处方研究的大女儿,能尽点力量协助孩子们发展事业,心里还是很高兴的。(说到养生之道,李校长笑了)平时自己并没有刻意地去养生,饮食起居有规律,经常做运动是最基本的。由于我家住六楼,在老伴的建议下,我每天早上都会花两个钟头的时间爬楼梯,从六楼到一楼来回几遍。其次,心态宽广也有一定的帮助吧,我为人比较坦率,对名利看得不是很重。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要“气正”、“风正”。我的观念就是,做人工资不高不要紧,关键是要做一个正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