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仲恺农工学校(1927年-1942年)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先生光荣牺牲后,其夫人何香凝女士为继承廖仲恺先生扶助农工,为农工谋利益的遗志,她与詹似菊、邓青阳、郭威白等8人,提议于中山路旁拨空地一处,建筑仲恺纪念公园,其内附设农工学校一案并于1925年10月5日,在中国国民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17次会议获全体一致通过。
在纪念公园征地问题上受阻,但何香凝多次与国民政府交涉,积极争取创办农工学校。1926年春,国民政府指拨广州市河南石涌口一带共250余亩地创立了仲恺农工学校及实验农场用地。学校初设蚕丝实习科、蚕丝本科。何香凝女士任校长。办校宗旨勉励师生贯彻执行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7年3月26日,仲恺农工学校正式开学了。学校在草创之初,由于经费不足,各项设备非常陋简,何香凝校长于1929年秋,携带自己的美术作品,从上海经香港,再到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等国为学校卖画幕款共10万元,扩建了农工学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激起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仲恺农工学校师生走上街头,深入农村,一面宣传抗日救亡,一面切实扶助农工。他们深入农村,做了很多好事,特别是在培育和推广优良蚕种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
在抗日战争期间,学校先后搬迁到南海县西樵山下的官山圩,中山南屏乡(现隶属珠海市),澳门,粤北山的乐昌县西乡桂花村,罗定县松朗乡等地坚持艰苦办学,扶助农工。其中,1940年仲恺学校迁到粤北山的乐昌县西乡桂花村并在那里坚持办学长达3年9个月,度过了抗日战争时期最艰苦的岁月。在1942年,何香凝辞去担任14年久的仲恺农工学校校长职务。
二、广东省立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43年-1949年)
1943年1月,学校以“经费短绌,势难支持”为由,奉当时省政府令准,改名为“广东省立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陈颂硕任校长。奉省政府令,迁校于粤本新兴县,在途中,新兴沦陷。师生分避云浮县宁波乡西区中学及广西贺县等处。同年10月,学校改迁罗定县松朗乡,借一座大祠堂为校舍复学。师生们继续发场扶助农工的优良传统,与当地人们打成一片,帮助农民生产自救,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1946年1月,流落在罗定县松朗乡的仲恺学校师生始返广州原校址复办,经过8年战乱的校园受到空前浩劫,损失惨重。仲恺师生发扬艰苦办学传统,一边整治校园、修葺校舍,一边恢复上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平宣告成立,何香凝参加了开国大典。10月14日,广州解放,五星红旗插到了仲恺学校,在校园的上空高高飘扬。
三、广东省仲恺高级农业技术学校(1950年-1953年)
新中国成立后,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通过整顿和改造,获得了新生。1950年1月,学校定名为广东省仲恺高级农业技术学校,政府本意培养突出农业技术会才,促进生产发展。1950-1953年间,对教育方针、传统学科、师生思想等进行了整顿和改造。
四、广东省仲恺农业学校(1954年-1984年)
1954年学校定名为广东省仲恺农业学校,至此,仲恺农校的整顿与改造基本完成。1953年至1957年的“一五”期间,仲恺农校被列为省级重点农校,党和政府进一步重视农业教育,使仲恺学校在50年代中期稳步发展的轨道。仲恺农校毕业生能说能写能干,刻苦耐劳,常被人称赞为‘铁脚马眼神仙肚’!从1953年至1957年间,也有少数品学兼优者被选送报考大学。如1953年高级毕业生陈耀邦脱颖而出,后任农业部部长,1957年蚕桑专业毕业生曾溢滔被选送大学深造,后来成来当代世界著名医学遗传学家、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第一批院士中最年轻的院士。
1962年国家经济时期,广东大批中专学校纷纷解散下马,压缩仅存40所,其中省属农校压缩为9所,在校学生压缩为3600人,位于广州市内的仲恺农校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何香凝极其关心仲恺农校的存亡。在同年3月26日,仲恺农业举行35周年校庆活动,何香凝特别前来参加。这位仲恺农工学校创始人、第一任校长,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走出小车门,她抬头深情地凝望着还高高挂起的“广东省仲恺农业学校”的牌子,沉思良久,热泪盈眶,轻轻地说“我放心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仲恺农校也终于结束了徘徊的局面。通过拨乱反正,把学校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培养优秀人才。198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筹建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馆址选择在当年的仲恺农工学校办事处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参加了揭幕仪式。同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把纪念馆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仲恺农业技术学院(1984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同志是仲恺农校长格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的发起人。1982年8月31日,王震同志在广东省委珠岛宾馆接见了仲恺农校代表,详细了解学校的发展史和现状之后,提出建议学校办学改为四年制、办大学,提高教学质量。同年11月4日,王震同志又派中共中央书记处代表专程前来仲恺农校传达有关办好学校的四点指示。强调小而精,要“办成高标准学校,培养高质量的学生,要比一般农业大学毕业学生质量还要高。”1983年1月27日,王震同志亲临仲恺农校观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高度评价了廖仲恺、何香凝革命的一生,对办好纪念廖仲恺先生的农校寄以厚望,他强调仲恺农校要集中力量办好园艺专业,培养高级人才,突出实用性农业技术。他的讲话,给仲恺农校师生很大的鼓舞,开始议论酝酿升格的事。同年6月15日,省农业厅向省政府递交《关于将仲恺农校改建为园艺学校的请示报告》。
1984年8月20日,农牧渔业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84)农(教)字第51号文件《关于将仲恺农校升格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的复函》。王震同志亲自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题名校名。
目前,学校在校全日制本科生9633人,联合培养在读硕士生97人、博士生23人,在校成教生3471人。
(来源:133期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