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历年大事记及专业设置
发布时间:2010-12-05 15:15:08
作者:宣传部
发稿排行榜
时间
| 增设专业
| 大事记
|
1927—1931
| 蚕丝实习科(1928年停办)、蚕丝本科
| 1、1927年3月26日,仲恺农工学校开学
2、1929年11月5日,《广州日报》报导:仲恺农工学校送自制蚕丝参加杭州西湖博览会,取得锦标
|
1932—1936
| 高级蚕桑科、高级农艺科
| 1933年,秋学校在官山蚕桑实习场举办广东省有史以来首次蚕丝业展览会,展期10天,参观者过万。
|
1937—1941
| 无新增专业
| 1、1937年9月,因广州局势紧张,学校迁至南海西樵山下官山圩。
2、1938年10月21日,日寇攻陷广州。同日,仲恺学校校园校舍被日军占用为军营。日军在学校范围内建立五个军事碉堡。
|
1942—1946
| 高级农村合作科
| 1946年,仲恺学校师生在战乱中几经转折后,回到广州原校址复员办学。
|
1947—1951
| 高级畜牧兽医科
| 1、1947年,仲恺进步学生积极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2、1949年,仲恺20多位师生发扬爱国革命传统,奔赴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
|
1952—1956
| 高级病害虫科
1953年各科改为专业:农作物专业,蚕桑专业,兽医专业,植保专业
1956年新设土地规划专业
| 1953年,采用新学制,将当时的4个学科改为专业。原高级蚕桑科改为蚕桑专业,原高级农艺科改为农作物专业,原高级兽医科改为畜牧兽医专业,原高级病害虫科改为植物保护专业。
|
1957—1961
| 农业机械专业、经济作物专业
| 1、1959年7月,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共812人毕业,为办校以来最多的一年。
2、1961年10月6、7日,《人民日报》发表何香凝《我的回忆》,谈及卖画创办仲恺农工学校
|
1962—1966
| “社来社去”植保专业、兽医专业
| 1、1962年,广东省在仲恺试行“社来社去”招生制度。
2、1966年“文化大革命”浪潮冲击仲恺农校。
|
1967—1971
|
| 文革停止招生,停止毕业
|
1972—1976
| 农保专业(农作物与植保合并),畜牧兽医专业
| 1、1972年9月1日,原仲恺农工学校创始人兼首任校长何香凝女士在北京病逝。
2、1973年复办仲恺农校
|
1977—1981
| 兽医专业、农作物专业、植保专业
| 1980年12月,仲恺农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
1982-1986
| 多种经营、果树蔬菜、花卉园林
| 1、1982年,时逢55周年校庆之际,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建成,于8月30日隆重揭幕。
2、1984年8月20日,农牧渔业部、教育部发(84)农(教)字第51号文件,批准将仲恺农校升格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
1987-1991
| 农业多种经营、果树、观赏园艺、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业会计与统计、农业计划与统计、植物保护、农副食品加工、会计与统计、农学
| 1987年4月23-24日,广东各界在我校隆重举行纪念廖仲恺先生诞辰110周年暨本校建校60周年纪念活动,廖仲恺先生铜像落成。
|
1992-1996
| 外向型农村经济、理财学、国土与房地产管理、制冷与冷藏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观赏园艺、现代农业技术与工厂化生产、环境管理、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农牧业经管、食品加工、蔬菜生产与贸易、园林设计与施工
| 1、1992年6月27日,我校英东大楼落成典礼。
2、1994年6月27日,我校图书馆举行落成典礼。
|
1997-2001
| 园林、草业科学、农业机械化、农业资源与环境、食品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冷冻与冷藏工程、农林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会计学、水产养殖学、理财学、渔业经济管理、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环境工程、国土与房地产开发管理
| 1、1997年4月3日,省政协在我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广东各界将于4月6-23日隆重举行廖仲恺先生诞辰120周年暨我校建校70周年纪念活动。
2、4月23日,我院科学楼举行落成典礼。
3、2000年11月9日我校南校门举行奠基仪式;2001年9月28日,举行落成典礼。
|
2002-2006
| 市场营销、农业电气化与电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动物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城市规划、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英语、艺术设计、通信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日语、给水排水工程、行政管理
| 1、2002年12月3日,我校首个国有民办二级学院—仲恺(南海)信息学院获准设立;03年2月18日,举行成立揭牌仪式 2、2004年2月11日学校召开“申硕”工作会议。 3、2004年12月16日,广东省植物病理学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
注:“社来社去”招生制度即为集体所有制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学生由社队保送,经学校培训毕业后回到原社队。
(来源:132期校报)
上一条:我校历次更改校名纪实
下一条:廖仲恺先生二三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