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旧版新闻网 >> 仲恺文化 >> 校史春秋 >> 正文
校史春秋

抗日战争中的仲恺农工学校

发布时间:2010-10-15 16:05:28      作者:余德富   发稿排行榜 

座落在广州市珠江南畔的仲恺农工学校,创建于1927年3月。创始人和首任校长何香凝先生制定了“扶助农工、注重实践”的办学宗旨,使这所学校成为培养农工子弟的摇蓝。在抗日战争中,何香凝爱国、革命,不断进步、坚决抗战的精神,给师生极大的教育和鼓舞,把学校变成了一座革命的熔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我国东北后,何香凝旋即从欧洲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她于12月抵达上海后,即举办了“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把为农工学校筹款积存的书画,“悉数变价出售,即以售得之款,为反日救伤工作费用。”她在这个书画展览的宣言中写道, “兴学尚可稍迟,而救国不容或后” (《双清文集》下卷,第120页,。何香凝这一义举,深得仲恺农工学校的师生理解和支持。师生们也纷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有的走上广州街头,参加抗日游行,有的深入郊区农村宣传抗日主张。1935年,农艺科共几十名师生组成琼崖农业考察队,深人海南岛少数民族地区,扶助农工生产自救,发动民众支持抗日。很多学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得到锻炼,迅速成为爱国救国的有用人才。

八年抗日战争·时期,何香凝先后在上海、香港、广西投身抗日,但她始终以校长、枝董的身份,与仲恺农工学校保持联系,指示学校搬迁到农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坚持扶助农工,坚持抗日。1937年“七·七”事变后,广州常遭日冠空袭,何香凝指示学校搬迁到南海县西樵山下的官山圩。以“存真仙馆”和“兴农社”房屋作校本部和课室,搭葵棚作学生宿舍。当刊,学校设蚕丝科、农艺科(专业)、师生约300人。他们常到附近农民的农。画、桑园、蚕舍、丝厂教学实习,与农民打成一片。还开荒种植,把仲恺农工学校力得有声有色。

在抗日烽火燃遍全国的氛围中,仲恺农工学校与相继搬迁到西樵山简村的广东省女子师范学校、搬迁到西樵山吉水乡的执信女子中学的进步学生,通过原采广州地下学联的关系,串连组成广东省救亡呼声社官山分社。后加人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成为“抗先”官山独立支队。更多的师生加入南海县抗日宣传团。这两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抗日组,在中共南(海)顺(德)特工委的指导下,在官山圩及其附近乡镇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他们在简村、吉水乡力,了两所农民夜校,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和农业种养科技知识;要西樵山的“云瀛书院”办了演出剧场,先后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 《八百壮士》、《秋风秋雨》等十多个剧目(参阅《广东话剧运动史》第二集, 《南海文史2第一册),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i1937年冬的一天,以日本回国抗日的郭沫若慕名前来西樵山,在“云瀛书院”向仲恺农工学校、省女师、执信女中数百师生进行题为《抗战必胜》的演说。据当年在场听演说的学生卢肇庚图忆说: “郭沫若演说了三小时,慷册扭昆。学生群情激奋,高呼口号,瞄口雷,演说之后,郭沫若还为学生签名、题词。给仲恺农工学校的题词是:革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革命”。对师生的鼓励很大,一批进步学生在抗日救国中接受了考验,农工学校的邓丽质、陈启中、黄巩邦、胡炎基、梁挑生、谭煊材、陈赞超等7位同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距广州50公里西樵山告急。师生疏散。在兵荒马乱的情势下,仲恺农工学校的师生掘地埋藏部分贵重教学仪器设备,蚕丝科教师程树勋还将学校早年育成有优良蚕种的蚕茧纸和三部显微镜带着逃理酪为后来到粤北办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条件《海丰文史》第八辑86页)。生物学兼日语教师方继祥(中山人,曾留学日本,母、妻是日本人)因走不避不及,仍蜇处官山圩,被入侵日寇侦知,威迫其出任官山维持会长。方老师爱国情深,宁死不屈,跳河自杀身亡。

1939年8月,何香凝校长指示仲恺农工学校迁至中山县南屏乡复课。其时,学生从原来数百人减至百人以下。有的学生,如东莞籍农艺科学生莫富曙(后改名丁农)等,通过层层封锁线,奔向延安抗日前线。经过抗日烽火的锻炼,莫富图在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月秘书处秘书、任弼时同志任机要秘书(参阅《东莞麻涌志》第35、38页)。有的学生,如开平籍,回到家乡领导抗日身先士卒,在台山县城一次与日寇遭遇战中牺牲,后来还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参阅《南粤英雄传》)第二集)。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被追认为烈士的还有清远籍学生当时任清远中共清远县委书记兼组织部长的邓如水(参阅《清远革命烈士传》第89-92页)。由于不少师生直接投身抗战,所以在中山县复读的师生较少。复读的师生也是一批不怕死的硬骨头。据当时参加复课的台山籍学生、抗日先锋队队员伍其炳回忆,在中山复读后,以高级农艺科学生马立峰为首的约10位同学,秘密成立一个叫“蜂社”的革命团体,经常到野外集会,传阅进步书刊,讨论抗日形势,寻求御敌方法。

1940年2月,日寇大举进犯,中山县相继失守,仲恺农工学校迫不得已临时迁往澳门,借教忠中学教授夜课。当时广州日伪政权为粉饰太平,企图让仲恺农工学校迂回广州复办。一天,一位说客来到香港何香凝住所,说道: “何校长,您总不能让仲恺农工学校到处飘泊吧?还是回广州好……”何香凝怒斥说:“是谁让农工学校流离颠沛?是谁让千千万万同胞到处流浪?是日本鬼!他们一天天不滚出广州,仲恺农工学校誓不回去.你这个汉奸,给我滚!”(1981年10月6日,笔者访问廖梦醒记录)

同年9月,仲恺农工学校遵照何香凝校长指示,撤离澳门,毅然转移到粤北山区的乐昌县西乡桂花林。在这里坚持办学近4年,度过抗日战争时期最艰苦的岁月。

桂花村距乐昌县城6、7公里,四面环山,北临武江.虽山青水秀,但落后贫穷。当时从澳门撤出的师生及在香港招收的一批新生,取道惠阳的葵涌、淡水、河源的忠信、翁源、韶关等地抵达乐昌。迁校队伍抵达桂花村后,才开始建校舍。经过长途跋涉的师生不顾疲劳,齐齐动手,砍杉伐竹采藤,沿着山坡搭起棚舍来.这些棚舍长方形,用竹、杉捆搭,四周墙:用竹笪,地面以5公厘厚的杉板铺在竹杉架上,金字形的棚顶复盖杉皮.十多间棚舍分别用作教务处、课室、宿舍、饭堂。建校舍得到桂花村的农民大力支持.校舍建成后,在乐昌当地招收新生两个班54入。全校师生共近200人.当年秋末冬初正式上课.全部教材由老师自己编写,用粗糙的土制纸张油印成16开本的讲义.蚕桑科、高级农艺科两个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遗传育种、蚕桑、园艺,生物统计、士肥、农作、植保、畜牧等,还有数、理、化、英语、语文、军训等基础课。当时的教师多为留学过日本的爱国知识分子。不计较报酬待遇。代理校长陈颂硕(1890一1962),广东南海人,留学日本时结识何香凝。何香凝聘他协助创办农工学校并为农场部主任。在乐昌办学的艰苦年代,他得了严重的胃病。但他坚持工作,执行何香凝校长的指示,带领全校师生扛起扶助农工,抗日救亡的大旗。

仲恺农工学校师生的生活,象延安“抗日”一样,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据当年高级农艺科学生吴巨沛回忆说:“为了适应抗战的形势,每周有几节军事训练课,教材是《步兵操典》一书。教官是中央军校毕业的巫琦少校,还有尉级助理教官。除了学习军事知识,还进行军事拉练。有时翻山越岭,把队伍拉到湖南衡山,行程数百里,学生受到很大的锻炼。学校平时也实行军事管理,一天的生活作息,如起床、集合、上下课、吃饭、就寝都由司号员吹号。号角声响彻山坡和附近村落。

师生勤奋教学,注重实践。一方面学习附近农民勤劳勇敢的美德,一方面向农民传授新的农业科学知识,组织农民生产自救,投身抗日.救亡,受到当地群众热列欢迎和大力支持。

香港被日军占领后,1942年2月,何香凝在中共廖承志安排下,偷渡离开香港。经海丰、兴宁、曲江、转赴桂林。要曲江逗留之时,何香凝约见农工学校负责人陈颂硕,语重心长地说:“我老弱多病,又要到广西去,前程未卜,故不能担任校长职务了。学校校产由校懂会管理,我还要尽校董职责。学校总有一天会返广州复办的。不论校名怎么改,仲恺这个名字不能改。仲恺扶助农工精神不死。”(参阅《双清文集》下卷第442——443面页)

何香凝辞去了担当15年之久的仲恺农工学校校长职务之后,学校遵照当时省政府的指示,改名广东省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行政上由省政府管理。校长之职由陈颂硕担当。

1944年六月,日军深入湘桂,粤北局势紧张。学校遵守广东省政府令,迁往新兴县。途中新兴县已被日军占领,师生员工各散东西。分避云浮县波乡西区中学及广西贺县八步等处。当年10月,改迁罗定县松朗乡复学,以一间祠堂为校舍,师生在那里坚持办学一年时间里,乡附近乡村推广较先进的农艺技术。水稻、瓜菜、木薯等农作物大幅增产。农民笑逐颜开,夸奖说:“仲恺学生帮我们多挣半年粮,真是了不起”。

1945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仲恺学校,师生们欢天喜地,热泪盈眶,立即策划迁回广州复办。由于广州校舍被日军进驻多年,仅存的五幢建筑百孔千疮,校园农场荆棘丛生,教学设备一扫而光,仪器图书精华尽失,所以又经过半年的准备,才于1946年春迁回广州复办。

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今天,经过抗日烽火洗礼的仲恺家工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多科性的高等农业院校——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它拥有7个系(部)19个专业,师生2400多人。廖仲恺何香凝爱国爱民扶助农工精神得到发扬光大。

(来源:19期校报)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卖画办学 忠心报国 下一条:廖仲恺血衣之谜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