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遇难时的血衣,被夫人何香凝苦心收藏保管多年,是一件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它在抗日战争时期散失,遗落何方,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1981年1月6日,我访问廖仲恺女儿廖梦醒。时年77岁的廖大姐,重温那段撕人心肺的历史……
1925年8月20日上午,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夫人何香凝从广州东山住宅“双清楼”出发,乘车往越秀南路国民党中央党部准备开会。廖仲恺快步迈上党部楼前第三级台阶,即遭凶手伏击行刺,四弹皆中要害。年仅48岁的廖仲恺倒下去了,献血染红了他白色的衬衣和浅灰色的西装。
廖梦醒说:“先父是被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右派分子收买的凶手暗杀的。当我和弟弟承志赶到医院时,医务人员已为先父脱下穿了几个洞的血衣,换上洁白的衣服。我们陪伴母亲守在先父遗体旁,非常沉痛,满腔悲愤。但反革命的枪声并没有把我们吓倒。先父遗体还没有出殡,母亲就向各界宣告,:‘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亦所不惜!’母亲还向医院索回血衣,经过处理,带回家中收藏,一以铭记仇恨和寄托哀思,二以激励教育后人。”
廖大姐告诉我们,廖仲恺牺牲后,何香凝为继承其扶助农工遗志,在广州河南石涌口创建了仲恺农工学校,并任校长。何香凝校长于1929年秋赴南洋各国卖画筹款,汇回学校,建成一个华南地区最大的蚕种冷藏库。廖仲恺血衣也被转移到这个冷藏库保管。抗日战争期间,仲恺农工学校在战火中几次搬迁。廖仲恺血衣散失了。廖梦醒说:“解放后,母亲重提血衣旧事。1953年,我到广州仲恺学校和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查访时,未见踪影。”
访问廖梦醒之后,我在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南宁、桂林等地征集廖仲恺、何香凝的史料和文物,所到之处,均寻访廖仲恺血衣,但杳如黄
1983年2月14日,廖承志陪同杨尚昆前来广州参观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建立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我参与接待。廖承志也问起廖仲恺血衣的下落。他说,如果找到它,陈列在这里,教育意义就更大了。
廖仲恺血衣下落何方,这一问题一直荤绕在我的脑际。
事隔多年之后,我着手编著表现廖仲恺何香凝爱国革命一生的《双清传略》和《仲恺学校简史》,在继续补充征集史料的过程中,廖仲恺血衣初路端倪……
当年,何香凝创建的仲恺农工学校,以蚕丝科为主,旨在振兴中国落后的蚕丝业,使农工受益.何香凝校长从日本特聘一位朝鲜籍国际知名遗传学家和养蚕学家桂应祥为仲恺农工学校高级技师.到校后,桂应祥从事蚕种改良和教学工作,颇有成就.他与我国养蚕专家杨邦杰、程树勋等合作,从大量的外来蚕种与本地蚕种的杂交中,筛选最佳的组合,育成茧后优资、抗逆性强的“仲恺蚕种”系列。“仲恺蚕种”在南海、顺德等蚕区广泛推广,深受欢迎,桂应祥名声大振,中山大学业聘他为教授。但他主要工作仍在仲恺农工学校。蚕种冷藏库使他经常出入的地方。保存在冷藏库内的廖仲恺血衣他业清清楚楚。
日本侵华战争发生后,桂应祥同期我国民族解放事业,仍留校坚守岗位。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拉开序幕。9月,因广州局势紧张,仲恺农工学校师生临时迁至南海县西櫵山办学。桂应祥和少数员工则留守广州校园,继续从事蚕种改良研究工作。1938年10月中旬,日军从广东大亚湾登陆,直迫广州。仲恺农工学校员工紧急疏散。中山大学业奉命往云南江。桂应祥决定随中山大学西迁。仲恺农工学校员工委托桂应祥把储藏在蚕种冷藏库内的二百多个蚕种和廖仲恺血衣一并带走。
桂应祥和中山大学一部分师生由广州经香港,取道当时法属之越南河内,再转赴云南江。桂应祥抵河内后,由于他的身份特殊,引起法国和日本领事馆注意,随后被日本领事馆扣留,强迫他到日本去了。
据分析,廖仲恺血衣的下落有三种可能性:一是被桂应祥带到日本去了;二是被驻河内日本领事馆截留了;三是被中山大学师生协助转移到云南江去了。然而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又有谁能独具慧眼把廖仲恺血衣保存下来呢?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花开花落,时时境迁。廖仲恺血衣之谜,谁来破解?
(来源:66期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