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由乡村振兴培训学院院长潘伟明教授、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副理事长梁红、企业与农村科技特派员周玲艳教授、园艺园林高级实验师杨妙贤等组成的仲恺“头雁”导师团赴河源市和平县开展“头雁”培育专项调研。导师团与和平县组织部、县科创中心及“头雁”学员企业(广东德福农业有限公司、东森堂等)深度座谈,并走进企业一线,持续完善学校“头雁”培育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仲恺力量”。
凝练“三维协同”培育经验,筑牢“头雁”成长支撑体系
学校在“头雁”培育中,以“校为纽带、政企协同”为核心,总结形成“技术、育人、机制”三维联动的培育经验,确保培育实效长效化。一是技术赋能精准化。学校聚焦“头雁”企业与地方特色产业需求,将学校技术资源与产业痛点对接,如针对和平县水果种植与育种、油茶培育、食品加工等领域提供专项技术支持,破解企业“卡脖子”问题,形成了“需求导向-技术研发-落地应用”的精准服务模式。二是育人模式场景化。学校持续推动“企业建基地、校地共育人”方案,在“头雁”学员企业设立教学实践基地,让“头雁”学员在产业一线学理论、练技能,实现“培育内容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避免培育与实践脱节。三是联动机制常态化。导师团与和平县携手,以地方“人才飞地”建设为抓手,建立“定期沟通、下沉调研、闭环反馈”机制——学校定期派驻导师走访企业,政企协助收集培育需求,形成“需求收集-资源匹配-实施落地-成果反馈”的协同链条,确保政校企合作持续深化。
和平县组织部、县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的“头雁”培育经验,既为当地企业提供了稳定技术“靠山”,也为“头雁”学员成长搭建了平台,成为和平县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
锚定“头雁”成长实效,推动产业与乡村双向受益
调研期间,导师团深入“头雁”学员企业——广东德福农业有限公司,实地检验学校“头雁”培育成效。该公司总经理、“头雁”学员李伟羡表示,在学院培育支持下,企业实现两大突破:一是产业发展提质升级。依托学校的技术指导,企业建成800多亩标准化连栋温室大棚,配套水肥一体化、智能化温控等先进设施,目前在河源市布局6个花卉基地,2025年上半年小盆栽产销量突破400万盆、总产值5000万元,成为区域花卉产业“领头军”。二是发展信心持续增强。“不仅系统学到了企业经营理论,更有学校导师随时提供技术支持,遇到难题再也不用‘摸黑走’!”李伟羡表示,如今企业发展有了“主心骨”,未来将继续依托学校技术资源,打造全国性现代化农业示范企业,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践行“头雁”担当。
学校通过“技术赋能+协同育人+机制保障”的“三维协同”“头雁”培育模式,既让“头雁”学员成长为产业振兴的“领航者”,也让政校企联动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优化培育路径,为更多“头雁” 插上“技术翅膀”,持续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