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数字校报 >> 正文
数字校报

何必是卖油翁

发布时间:2010-09-26 10:52:32      作者:李艺   发稿排行榜 

题记:大学读的究竟是什么?前辈的答案是“做人”;家长的答案是“事业与婚姻”;出版界的答案是“买一本《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互联网的答案是“寂寞”。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笔者的回答是:我们读的是知识流。

知识只有像液体一样被自由聚散而应用着,才是力量,也只有像玩水一样活学活用知识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大学生。玩知识玩出个“流”来,当然有层次之分,它并非所谓的学习方法、复习方法,而是活用知识、成为专才的战略思维。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节选自欧阳修《卖油翁》)

你相信天才吗?

如果不相信,那你如何解释神童的存在?

徐安庐,12岁入读华盛顿大学,16岁取得华盛顿大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化学等3个学士学位。

陶哲轩,7岁进入高中,9岁进入大学,16岁获得学士学位,17岁获得硕士学位,21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如果相信天才,那你何必那么辛苦学习,更不必追求硕士、博士,学习到自己的天赋极限就行,反正再学习下去也是勉为其难。而且,你怎么知道天赋给你的才华是音乐而不是生物学?

好的,你相信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勤奋。然而,为什么你读了十几年的书,还不能成为天才?你回答说是中国教育制度不好,是积累不够,是勤奋不够的结果;再问,为什么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约翰·纳什的获奖成果是他22岁的博士论文——纳什均衡博弈理论,而不是他在接下来几十年勤奋努力的结果?你回答是灵感的问题。事实上,诺贝尔奖只看你的想法与突出的成果,而不看你这个人。例如,199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Kerry Mullis,他是在1983年春天的一个周五晚上,开着车带女友前往乡间的小屋过周末,随之在蜿蜒的乡间公路上开车,一段DNA不断复制的景象浮现在脑海中,于是,在Cetus公司提出了这些理论,但由于原理过于简单,没人在意。后来,得到公司的认同,同意其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可Kerry Mullis沉迷电脑,也有拖延的恶习,加之其人性格孤僻,使得公司需要找其他技术精湛的人员帮忙做实验,才发得了文章。此后不久,Kerry Mullis与公司交恶,分道扬镳。离开Cetus后,他担任过一些生物技术公司的顾问,但再也没有发表过一篇正式论文。嘻,那就有趣了,灵感与勤奋如何搅拌才能成为天才?

我们不谈成为天才那么遥远,就单单成才而言,当你学习本专业困难及缺乏兴趣的时候,是不是表示你的天赋不在这方向,而在你感兴趣的方向——游戏、电影、手机、口才……哦,你想不过来了,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低,从成为天才到聪明学生,再到熟练工人,于是你就会相信一句话:Practice Makes Perfect。《卖油翁》更加赞同及支持你的观点,中西观点异曲同工,揭示了世上没有天才,全都是手熟而已。

但我不相信天才,更不相信卖油翁。我相信所谓的天才是有策略地训练(deliberate practice)出来的,这种策略训练远远有别于老翁的熟能生巧。

如果你读过《魔鬼经济学》,就知道两位作者Dubner 和 Levitt的厉害之处,虽然没有诺奖,但其独特视角足以使你对世界改观。2006年,他们在《纽约时报杂志》的专栏发表文章——《A Star Is Made: Where Does Talent Really Come From?》,文章探究了成才的秘密。

作者通过对2006年世界杯球星的出生月份进行统计,发现大多数明星的出生月份集中在1到3月。并非是摩羯座、水瓶座和双鱼座的孩子体育天赋最好,而是由于青训队员的年龄限制在12月31日这一天划线,例如同样是1987年出生,年头出生的队员由于年龄较大、身体发育更充分而得到教练的青睐,所以,更容易担当队长等职责。久而久之,这些一到三月出生的孩子由于责任的担当而比年轻孩子大,从而获得更大的训练强度与更多的重视机会,年龄的增长如同雪球的滚动,技能的熟练也被视为天赋才能了。

《纽约客》记者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书《异类》中深度发掘了成才的秘密,其中以客观因素居多。第一章就是引用Dubner 和 Levitt对球星出生月份的探究,而总结了出生时间在正规训练中的影响。书中后续部分谈到了其它因素:如社会出生率对个人成才的影响(美国婴儿潮出生的人得到的教育资源分配额比出生前的要少,加之竞争对手的增加,所以,比他们的父辈更难取得成就)、成才关键在童年的性格形成(中产阶级儿童比底层阶级同龄人更容易在童年时提前起跑,他们耳濡目染学会了中层及上流社会的规则,包括对公平、选择权、教育权的争取,这些往往决定个人性格与价值取向)、10000小时的锻炼(书中采用了人所熟知的比尔·盖茨成为电脑奇才的例子)、家族背景(东方人由于种植稻米的传统,习惯精耕细作,普遍比西方人勤奋)……基本上把影响个人成才的客观因素都写了进去。对于个人成才的话题,你就能够从成功学所渲染的仅凭勤奋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的圈套中跳出来,明白社会政策和家族传统的重要性。

读完了《魔鬼经济学》、《异类》这类书后,我对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有个模糊的了解,也就进阶读一下主观因素的书了,也就是马克思先生说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你也相信内因较之外因起决定性作用,表示你是可造之才,不要埋怨天不由人,也不要迷信人定胜天,要相信谋事在人。

心理学家 Anders Ericsson也探讨了成才这个问题,但不是告诉你如何拥有并保持自信、热忱和勇气,而是从技术角度回答了前文的问题:天才是如何有策略地训练(deliberate practice)出来的?答案是下面三点:

1、有明确目标的训练

2、即时反馈

3、重视结果

我不想顺手拈来一些名人的例子,打算利用自己的大学四年来做个剖析。

1、有明确目标的训练。个人天资有限,到了大三,我才知道为什么我要学习专业书上的知识——不是为了奖学金,不是为了就业顺利,而是为了研究问题、探求真知。当然读书目标因人而异,但书上的知识最终流去哪里,是个大问题。

举例,分子生物学中核酸这一部分内容,连高中生都明白有丝分裂、双螺旋结构和解旋复制,但要是知道我下午要做DNA提取与PCR(聚合酶链反应)的话,自然在大学课堂上对双螺旋结构和解旋复制内容分外关注,而对有丝分裂作忽略处理,或者会在课后查阅DNA提取进展,甚至无聊地查阅PCR的秘史,这样上午的课程有利于下午的实验,而下午的实验亦促进对上午课程的理解。良性循环之下,我对知识既有感性认识,更有理性认识,就不会有眼高手低的困境出现。

我们拿起一本书,费劲地把整本书通读一遍,往往只能得书之大貌,而有目的性地进行阅读,定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我发现身边不少人都有同时翻开几本书阅读的习惯,所以,书本在他们眼中,已经不是一本一本,而是一章一章,同理,书本对你有用,说的不是整本书对你有用,为你所用的知识才有价值。《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写道,这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即主题阅读,从万卷书海中只取若干瓢,集成大体。当目的性阅读成为习惯,就有李敖所谈的“知识从书中跳出来”,而不是做个书虫扎堆在书卷中。

君不见,期末考试时,抓住要点学习,要比学期初通读全书的效率高?除了时间紧迫等心理因素外,关键是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屏蔽干扰信息的影响。

2、即时反馈。正如同人于野的博文所言,我国的教育最为缺乏的就是对学生的即时反馈。一个教师带着几十个学生,无法对他们的动作要领一一校正。

老师在实验课上对全班同学说:接种细菌到培养基上时,手不能越过培养基的上空,因为手上的微生物可能掉到培养基上,造成污染。但在做实验时,第一次操作的你无法兼顾那么多注意事项,于是,有一次手越过了培养基的上空。你不知道,老师远在讲台也不知道,但你背后的同学看到了,马上告诉你:手不能越过培养基。于是,你的大脑会记住这个场景,即时纠正错误。这就是即时反馈!这个反馈是如此的清晰,让我在生活中也养成了一个怪习惯:吃饭时,夹菜的手从不越过面前的菜,反正绕过去也好,就是为了防止手上的灰尘掉到菜上,尽管我知道这在生活中影响不大。

中国有句古话:入门靠师傅,修行靠个人。无论是读书,有个人在旁边告诉你什么是这本书的关键,修正你对这本书的看法,无论是电脑,有个人在旁边告诉你快捷键的位置,指正你代码的书写,无论是烹饪,有人在旁边告诉你切牛肉要断肉质的纹路,纠正你下刀的姿势……都比你自己在书上学习读书方法、代码表达及烹饪技巧要重要与有效得多。只有先训练得法、姿势正确,接下来的才是熟能生巧,否则只是练坏自己。

西方有句话:你的薪水是你最亲密的五个朋友薪水的平均值。我的理解是,当同伴已经无法对你做出即时反馈时,也就表明你们的水平差不多了。三人行的确有我师,但这未必是专业技能,也有可能是你短时间无法学来的内容。

3、重视结果。无论是英语老师还是疯狂英语的李阳,当他们谈到英语的实用主义时,都喜欢用游泳的例子:你在泳池旁边对泳者进行细致的观察、作详细的记录,但只要你自己不下水里学习与实践,终究学不会。当年解放军凭着简陋的武器,也能打败有美帝国主义撑腰的国民党,靠的就是在实践中学习。这就提醒我们,当训练完毕后,是不是需要问一下自己,自己获得的符不符合训练的目的,要不然,就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浪废了。

所幸的是,许多训练不只是单单一个结果,或者一个收获。同样听老狼的《同桌的你》,注重歌词的我会感动得流泪,但换作我的一个同学,她只会冷冷抛出一句:单调的吉他,是校园音乐的惯用手法。这是需要甄别的情况,也有训练后的多种平行结果,例如阅读《格林童话》英文原著,既能获得童心童趣的乐趣,也能学习英文表达。

但是人生并不是看一本书那么简单、那么拥有明确的目的,往往是多种路径选择皆可。所以,我始终忘不了当中的一个驳论:“人生围绕一个目的坚持下去”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同样道理,并不是做每一件事情都有既定目标,更不是达到目标就表示把这件事情做好了。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谈论的内容——

怎样才算是好的训练结果?

“卖油翁”自豪地说:“无他,但手熟尔”。这人值得我们佩服吗?值得。这人值得我们学习吗?未必。

心理学上指出人类认知存在三种区域: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stretch zone)和恐慌区(stress zone)。这三个领域说明了人在学习时的状态:舒适区中得心应手,学习区中克服困难,恐慌区中不堪负重。显而易见,在学习区中呆得越久,就越能进步。《天分被夸大了》这本书中明确指出一个人的天分被夸大,事实上是一种有意而为之的训练——用持续(往往是终身)的时期、有目的地努力提高某个领域的表现水平。与《卖油翁》中舒适区的熟能生巧大相径庭,策略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不是在“舒适区”内重复某项任务,而是要求人们找到需要提高的表现,然后去锻炼它们,其中的关键就是前文的三点。

书中有一个例子:当今体育界的高尔夫球巨星泰格·伍兹,当他挥杆的时候,虽然动作已经开始了,若此时比赛现场突然有变动,例如说有个观众大声喊叫了,这个异动总会干扰泰格·伍兹的动作,而令他把杆硬邦邦地停在半空,需要再次集中精神,然后再挥杆打球。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对这个熟能生巧的球手而言,每一次的击球都是有意识的,而非舒适区中的自动运行。正如你骑自行车的动作虽然已很自如,但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你还是会暂停手脚,表明你在有意识地调整骑车动作与提升技巧。

泰格·伍兹——这个一直处在学习区的35岁运动员——目前距离“金熊”尼克劳斯的18个大满贯冠军纪录还有4个大满贯冠军的差距。

两个相同水准的人花同样的时间学习,其中一个不断重复高难度动作,而另外一名选手则不断创造新的难度系数动作,差距就会产生。同理,如若你是卖油翁,也就不应该重复油穿铜钱这样高难度的动作,闭着眼倒油更不应该,真正的高手不会满足于目前的难度,如此倒油对于别人的确是难以达到的高度,但对于卖油翁而言,就是舒适区的行为。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当手头上的事情顺手之时,也就是停步之际。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该调整策略训练了。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花开无声 下一条:二级学院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思考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