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数字校报 >> 正文
数字校报

关于加强廖仲恺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13-09-26 16:44:59      作者:党委宣传部部长 唐明勇   发稿排行榜 

近十年来,我国有近一半的高校改了校名,而且不断有新的公办高校组建、新的民办高校加入。一是“学院”纷纷改为“大学”,以此表示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师资力量提高了档次;二是小地域名称改为大地域名称,由地市而省区,由省区而西南西华,由西南西华而南方北方,由南方北方而中国,以此表示地域变大学校也大了;三是在校名中突出就业行情看好的学科领域,纷纷去掉“师范”、“农学”的帽子,更之以“科技”、“理工”、“电子”、“工程”等字眼,想通过校名来吸引考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仲恺”“农业”“学院”三个关键词中,第三个关键词“学院”改为“大学”是大的系统工程;第二个关键词“农业”目前是高压线,短期无法改变;第一关键词“仲恺”我们无法选择,必须充分开发利用。

目前,全国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院只有中山大学(孙中山)、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廖仲恺)、星海音乐学院(冼星海)、鲁迅美术学院(鲁迅)、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物理学家吴健雄)五所。从大学精神来看,以人物姓名为学校命名,可以说有利有弊,这也可解释目前中国仅有五所高校。我校以廖仲恺命名,我们不能选择、也无法回避。相反,对我们而言,“仲恺”不仅是一个政治符号,也是一个精神力量,更是我们的文化财富,我们必须加强对廖仲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廖仲恺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面临的若干瓶颈

长期以来,学校十分珍视廖仲恺这份宝贵的文化资源,在保护和利用廖仲恺文化资源方面视角不断创新、领域不断拓展、影响不断扩大。但与廖仲恺的伟绩相比,再考虑学校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的内在人文要求,目前我们对廖仲恺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还面临的若干瓶颈。

(一)对廖仲恺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廖仲恺作为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在1925年他年富力强时就被反动派暗杀,距今已过88年了。其间,政权的更替、时代的变迁,社会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一些人对廖仲恺的历史地位缺乏科学的认识,错误地将廖仲恺理解为狭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而忽略了廖仲恺精神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更还没有意识到廖仲恺文化资源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因而对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

(二)对廖仲恺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廖仲恺文化资源保护面临着认识不足、挖掘不够、利用不多等诸多问题。一是廖仲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相对滞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的、完整的文化体系建设规划。二是廖仲恺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挖掘开发还很不够。三是廖仲恺文化资源的统战功能还有待挖掘开发。

(三)对廖仲恺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近年来,对廖仲恺的理论研究进入了低潮,在人才、成果等方面缺少新的突破,研究成果往往是低质量的重复,研究力量分散、盲目。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系统规划。廖仲恺的足迹遍布国内外多个地方,境内外学者都开展过不少研究,但不管是中国大陆和台湾,还是美国的机构,在保护和利用廖仲恺文化资源问题上基本是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交流,对廖仲恺的研究也是盲目分散、缺乏规划和协调,导致许多与廖仲恺相关的文物和资料已濒临消失。二是缺乏人才。与其他伟人比起来,廖仲恺研究队伍青黄不接,正严重萎缩,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因为此类科研项目很难申报成功,加之又无其他经费资助渠道,年轻学者不愿意投入廖仲恺研究。三是缺乏必要的学术交流。地区间学术交流渠道不畅,与海外交流特别渠道基本没有。

(四)对廖仲恺文化的特性有待进一步厘清

一直以来,我们对“仲恺精神”的内涵作过多次较深入探讨,但由于没有将“仲恺”区分为伟人、学校、精神等不同侧面,经常导致讨论不能深入,也达不成共识,这也阻碍了对廖仲恺文化的本质的进一步厘清。

(五)广大师生对廖仲恺文化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升

廖仲恺的时代离我们远去,社会上年轻人对廖仲恺了解很少。在校内,有相当多的师生对廖仲恺也了解不深,大家对外推介廖仲恺文化的主动性和热情也不足,对廖仲恺文化的宣传方式也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二、加强对廖仲恺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思考

加强对廖仲恺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要从“大文化”的角度,从政治纪念、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理论研究等方面传承和发扬仲恺精神,展现廖仲恺的品质与追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提高认识,把开发利用廖仲恺研究和文化资源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程,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加强对廖仲恺资源的开发利用,把做深、做透、做活廖仲恺文化作为学校做强做大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是学校成立廖仲恺研究和资源利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规划廖仲恺研究、廖仲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解决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三是学校研究制订、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廖仲恺研究和资源利用的意见》,在方针政策上具体细化。

四是学校设立廖仲恺研究和资源利用专项基金,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经费的投入。

(二)寻求政策支持,上升为广东省文化项目

廖仲恺是广东历史上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人物,他既留下了重要的政治遗产,也留下了独特的精神遗产、文化遗产。因此,廖仲恺文化除了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文化命题,也应该是广东省的文化命题。建议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省内知名人士起草专题调研报告,以《内参》的形式向省委主要领导建言献策,将廖仲恺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广东文化强省总体规划,推动廖仲恺文化建设上升为广东省的文化项目,争取更多省级资金投入建设,争取省相关领导加强廖仲恺文化项目的指导,并争取相关政策对推进廖仲恺文化项目的支持。

(三)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实现资源整合

廖仲恺不仅属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更是属于广东乃至中国,廖仲恺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和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廖仲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十分内在的有机联系,台湾、香港、澳门、中国内地问题,都可以从廖仲恺思想中找到结合点。加强廖仲恺研究,以仲恺精神激励现代人,有助于祖国统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交流机制,对廖仲恺研究和相关文化资源的利用实行资源开放、资源整合、资源互补、资源共享。以廖仲恺名字命名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廖仲恺的家乡惠州市可以联合起来,通过整体规划,将廖仲恺文化研究与传承提升到广东省层面,一体化和系统化地去开展这项工作。具体工作:一是从更高的角度去看,从更深的层次去挖掘,将廖仲恺研究和资源利用纳入到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大视野之下。二是加强与港澳台教育界和文化界的交流,加强与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研究人员的联系和合作。三是加强与国内廖仲恺相关一些城市如惠州市、南京市的交流,做到资源共享与整合。四是开展“追寻廖仲恺的足迹”专访活动,推动各地以各种方式纪念廖仲恺。五是凝聚海内外力量,发挥校董会和校友会的作用。

(四)搭建廖仲恺研究平台,形成研究合力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全国惟一一所以廖仲恺命名的高等院校,全体“仲恺人”要抱着对廖仲恺的特殊感情,把对廖仲恺的理论研究作为一种别无旁贷的责任放在重要位置。

1、廖何纪念馆要加强搜集、编印廖仲恺与近代中国文献资料。廖何纪念馆工作人员在搞好日常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要加大对研究的投入,广泛收集有关廖仲恺的革命资料与文物,不断丰富馆藏;影印国内几个大图书馆收藏的廖仲恺文献,编印各著名大学关于廖仲恺与近代中国研究的博硕士论文及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国内从事廖仲恺研究的知名专家合作出版研究丛书等。开办廖仲恺研究专题网站,创建廖仲恺文献目录检索中心,把廖何纪念馆建成一个全国收集廖何史料最多、最齐备的博物馆和研究信息中心。

2、大力培养廖仲恺研究人才。一是设立廖仲恺研究生奖学金,以资助课题研究的形式,对国内各高校以廖仲恺为主题撰写博硕士论文的学生,分不同阶段视完成情况提供资助,扶持、激励年学者参与廖仲恺研究。二是设立廖仲恺研究论文/著作奖,凡校内师生在全国公开刊物上发表3000字以上作品者,学校应给予核心期刊同等的科研奖励。

3、举办不同层次的学术活动。定期举办代表廖仲恺文化研究最高层次和水平的高峰论坛,邀请一流和一线的学者进行学术和思想的交锋。定期举办面向社会学术讲坛,邀请既有研究成就又善于语言表达能力的学者,用通俗易懂的演讲向社会大众介绍廖仲恺的思想和业绩,介绍廖仲恺研究的最新成果,加强与社会的互动与沟通,让廖仲恺为市民熟知。

4、开展相关性研究。重点围绕廖仲恺何香凝成长的社会历史环境为主要的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包括廖仲恺何香凝出生、成长的社会背景,如:岭南文化、珠江三角洲民俗、华侨历史的研究;廖仲恺何香凝生平经历的研究;廖仲恺何香凝的家庭、亲属与后裔的研究;廖仲恺何香凝与其同时代人物的研究;廖仲恺何香凝及其相关文物的研究;廖仲恺何香凝思想的研究等。

(五)打造“廖仲恺何香凝文化节”品牌,丰富活动内涵和形式

重大文化活动是扩大学校影响力的必要载体,要增强廖仲恺文化的吸引力,关键要组织策划好文化品牌活动,并进一步丰富活动的内涵和形式,更广泛地传播仲恺特色文化。

一是打造“廖仲恺何香凝文化节”品牌。将目前在廖仲恺诞辰日举行的简单纪念仪式提升为“廖仲恺纪念周”,待条件成熟后再扩展为融政治纪念、文化传播、学术交流为一体的“廖仲恺何香凝文化节”。办好文化节一要创新理念,走向开放。每年可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争取邀请各级领导人、港澳台知名人士、海外华人华侨等参加活动,同时在其诞辰日举行纪念仪式,举办高峰论坛等。二要改变文化活动的零散状态,形成有机整体。对文化节进行统一包装宣传,制作文化纪念品、宣传片等,将活动分门别类并冠以鲜明主题,如“祭”(纪念仪式)、“韵”(廖仲恺何香凝诗词书法绘画展览)、“影”(摄影赛)、“思”(讲坛、论坛、知识竞赛、征文活动)、“声”(合唱节、朗诵)、“艺”(文艺晚会)、“体”(足球、篮球比赛)等系列。三要突破文化“单行”现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协调将校内一些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安排在文化节期间举行,邀请专家学者参加活动,对学校特色专业学科、科研项目进行重点推介,突显文化与学术的相融。

二是将“仲恺讲坛”办成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仲恺讲坛创办三年多来,以“启迪思想,创新思维”为宗旨,以“繁荣校园文化、营造优良学风、拓展学生素质”为目的,秉承“人文化育”的使命,以开阔的视野、贴切的选题、深刻的观点和透彻的说理,形成较有特色的品牌,深受广大学生欢迎。今后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革创新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一是推动“仲恺讲坛”的课程化。应总结“仲恺讲坛”人文素质讲堂的经验,将其作为课程设置,列入教学计划,界定讲座内容,使其成为仲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平台。二要整合资源,建立一支讲座队伍,特别要重视校内讲座队伍的建设。三要延长“仲恺讲坛”传播的链条。一场好的学术报告,可以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但是,受场地的限制,听讲座的人数毕竟有限。要进一步充分运用新的媒介延长讲坛传播的链条。如编辑网络视频,供学生收听收看;围绕讲坛主题,开展专题讨论;定期将讲坛内容编辑成册等等。这些不同的载体将大大扩展讲坛传播的时空维度,能充分发挥讲坛的教育功能。

(六)深入发掘教育内容,多形式普及推广廖仲恺文化

廖仲恺文化不是抽象高深的学术理论课题,而是要开展廖仲恺文化的普及工作,以生动、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广大师生认知,强化对廖仲恺文化的认同和共识,把廖仲恺文化作为我们开展特色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优势。

1、探索“三步走”的工作方法,开展分层次多阶段教育

为提高普及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可以尝试将大学生在校四年分为新生期、中间期和毕业期三个阶段,分别开展对应的教育方式。

第一阶段新生期,本阶段的教育主要体现一个“知”字。此阶段主要抓好三件事。一是组织参观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瞻仰廖仲恺纪念碑;二是组织观看电影《廖仲恺》;三是举办《知仲恺学仲恺爱仲恺》主题报告会。

第二阶段中间期,本阶段的教育主要体现一个“学”字。为了让学生研究廖仲恺、学习廖仲恺,在校内可以开办“廖仲恺论坛”,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指导学生创办“学习廖仲恺文学社”,为文学爱好者提供展示文学才华的阵地;体育爱好者可在每年的“仲恺杯”足球、篮球、排球比赛中尽展风采;书法爱好者协会每年举办“香凝杯”书法比赛。教育学生将廖仲恺的传世名言“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第三阶段毕业期,本阶段的教育主要体现一个“爱”字。对毕业生主要突出热爱母校、践行仲恺精神的教育,教育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弘扬仲恺精神,艰苦创业、踏实肯干、奋发有为。

2、开展多形式主题教育活动,使学习廖仲恺文化制度化、常态化

一是组织发动师生参加廖仲恺研究会活动,在大学生中成立学习廖仲恺兴趣小组,在教职工中组织参加廖仲恺精神读书班,在校园网开辟“仲恺精神”网页,在校报开辟学习宣传研究廖仲恺何香凝专栏等。二是组织以学廖仲恺为主题的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三是通过清明节祭扫廖仲恺何香凝活动、纪念廖仲恺何香凝先生诞辰等专门活动,推动全校师生员工学习弘扬仲恺精神活动的深入开展。活动形成制度化、多样化,吸引学生热情参与,使之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3、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弘扬仲恺精神教育活动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廖仲恺亊迹的主渠道,是校园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广泛开展仲恺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活动,要立足廖仲恺文化资源,开发校本的廖仲恺文化教材,开设《廖仲恺与廖仲恺精神》课程,并将此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注重仲恺精神的传达,推动廖仲恺文化特色教学的开展,打造廖仲恺文化精品课程。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学廖仲恺系列教育。以养成教育为基础,培养仲恺班级。倡导学习廖仲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把学廖仲恺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4、将学廖仲恺活动融入社会,让廖仲恺文化走向实践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为使学廖仲恺教育融入社会,学校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开设校外学廖仲恺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将学习廖仲恺的活动融入社会,让廖仲恺文化走向实践,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践行仲恺精神。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我与白云校区共成长 下一条:“老八路”刘国霖校友访谈录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