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4日下午,华南农业大学骆世明教授和廖宗文教授应邀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作学术报告,报告会在海珠校区英东楼111报告厅举行。本次学术交流会由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杜建军教授主持,学院党委书记黄礼彬、副院长陶雪琴教授出席,来自各学院教师及研究生共计70多人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会。

骆世明教授作学术报告
交流会上,骆世明教授作了题为“积极推进农业的生态转型”的学术报告。报告中,骆教授系统介绍了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及国内外发展历史和现状、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生态农业的具体内涵。此次报告的重点围绕生态农业的具体内涵展开,主要包括基于控制论体系的农业生态系统解析、生态农业具体实施模式和技术体系、以及农业生态转型的社会行动三大方面。

廖宗文教授作学术报告
廖宗文教授为现场师生作了题为“肥料科技创新的思考与感悟”的学术报告。廖老师指出了经典—矿质(无机)营养理论的不足,提出碳元素是除了氮磷钾之外作物的另一重要营养元素的新学术观点,分享了围绕新观点进行的系列实验验证,并阐明了新观点的潜在应用价值。围绕低品位磷矿的资源化利用,廖教授创新性构建了活化磷无酸温和反应新体系,相关成果已经公开发表或取得专利,并成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

骆世明教授和廖宗文教授与师生座谈
报告会后,骆教授和廖教授与参会师生进行了亲切沟通和交流,两位教授就青年教师、研究生们提出的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作了经验分享,与会师生受益匪浅。

教师代表与骆世明教授、廖宗文教授合影
专家简介:
骆世明,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学教授,博导,1995-2006年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曾任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生态学会副会长,世界化感协会执行副主席,亚洲化感协会第一届主席等。2007年获得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长期从事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的科研、教学、推广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体系、植物化感与诱导抗性、作物栽培等。主编的《农业生态学》第二版在2005年,第三版在2020年被评为全国农业高等教育优秀教材。2002年和2017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被农业农村部聘为生态农业示范项目专家组组长,2016年作为第一主编出版了英文著作“Agroecology in China”(美国CRC出版社),2018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邀请作为国际生态农业研讨会大会发言嘉宾,2020年受聘欧盟生态农业项目(AGROMIX)作为国际顾问。2020年获得中国生态学学会成立40周年颁发的“中国生态学学会突出贡献奖”(全国共40人)。目前任农业农村部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廖宗文,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处处长,热带亚热带土壤研究室和新肥料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编委、农业部6-7-8届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肥料协会1-3届副会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专家。
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部国际交流项目和部、省、市的攻关、重点项目多项,把糖业、畜牧业、矿冶废物废液共20多种用于商品有机复合肥,首创“固-液原位反应成膜”控释肥生产。开发出高效活化磷、钾、镁、硅肥、木屑秸秆“化学-生物”联用快速腐熟、粪便脱臭等系列技术。近几年来进一步对有机碳肥进行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获重要成果。2001年以来先后获得部、省、市及国际奖励逾20项。2006年2月在美国获国际土壤冲蚀控制协会(IECA)“环境成就奖”。2005年2006年获第15 、16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金奖,2009年获得广东省专利优秀奖。部分成果已在新疆农科院、上海农科院及华南、东北、西南等地立项应用。发表中、英文论文逾240篇和出版《工业废物农用资源化:理论技术和实践》等中、英文著作各一本。在新型肥料、复合保水材料、纳米生物技术、燃料节能等领域逾20项发明专利获授权(含俄、美发明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