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清远市阳山县大崀镇松林村,乡村治理有何经验?还有哪些提升空间呢?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7月27日,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服务乡村振兴组成的清远市阳山县大崀镇松林村实践小分队和学院70多名师生的大部队一起出发,来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阳山县大崀镇松林村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大崀镇松林村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近年来,松林村以阳山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个全域两大攻坚”系列行动为总抓手,以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精品旅游路线创建为突破口,坚持先整治后提升、梯次创建、连线成片、全域推进方式建设美丽乡村,助力脱贫振兴。
下乡前和下乡实践的第一周,团队一行在学校服务乡村振兴团队“乡村治理”团队曾秀兰、孙林老师的指导下,制定了服务方案并多次进行线上交流讨论。下乡后,在“乡村治理”团队黄海平、钟晓华等老师的现场指导下,赴清远市阳山县大崀镇松林村的实践小分队重点走访了松林村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干部、村党总支书记,进一步了解了整个松林村治理领导的架构模式。8月5日,团队一起走访了松林村的党群服务中心,了解了松林村党组织的日常工作以及在松林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明晰了当地村落的治理框架,为后续提炼治理经验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
8月6日,团队拜访了松林村党总支黄火炎书记了解该村乡村治理的做法及经验,他说道,“过去,我们村垃圾乱倒、污水乱排、家禽乱跑、乱搭乱建的现象十分之多”,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上松林村充分发挥村小组、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等带头作用,大力开展了“三清三拆三整治”,进行了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极力打造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的美丽乡村。对于一些“钉子户”即不愿拆除危房旧屋的老人家,村小组则会主动做好这部分人的思想工作,以年青人带动年长人,以党员干部家庭带动普通家庭。
除此之外,团队也了解到在推进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松林村后备人才骨干缺乏,党员干部年龄老化等相关困境,而如何进一步有效留住年青人、留住人才是该地治理方面值得深思的一大关键问题。带着乡村人才紧缺及相关的问题,人文学院服务乡村振兴组成的清远市阳山县大崀镇松林村实践小分队,还围绕“国家政策在乡村基层执行”和“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规民约的冲突与改革”两大主题继续深入访谈和调查。其中,前者将侧重以扶贫政策和清远市独有的“三个重心下移,三个整合”政策为例继续研究国家政策在乡村基层的落地情况、执行困境以及实践逻辑,继续通过观察、访谈等形式探究贫困的成因、村民对政策的期望与诉求、政府在政策落实等方面的对接与执行上存在的问题以及私人企业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的角色和定位;后者经过前期调研所收集到的资料的基础上,梳理从古到今的村规民约,总结其规律,继续以访谈和问卷调研的方式,了解村民对村规民约的认知情况和需求情况。在走访调查同期间,我们还开展了村规民约的问卷设计调查,走访十四个村小组并派发问卷,开展问卷式的调研。通过访谈、观察体验及问卷等方式的调研,探寻并提炼总结松林村乡村治理的经验及需要完善的方面。除调研工作外,人文学院师生团队还将开展农村社区营造和农产品推广营销等服务工作。
由于村小组分布散乱、居家群体大多数老人小孩、且语言交流障碍及理解能力有限,而且农忙期间村民忙于农活,团队的调研工作也面临一些困难。为让工作更好地开展,在走访期间,团队在访谈、派发问卷的过程中与当地村民一起摘花生、剥玉米粒,同时也更加注重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
围绕乡村治理的“三下乡”实践,让同学们对近年来开展的乡村基层治理成效有了更真切的体验,也认识到乡村如何达到善治,仍有较长的路。
在走访调研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考验了同学们与人沟通的能力技巧、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实践经验,更是秉承“注重实践、扶助农工”校训和“进德、修业、文雅、自信”院训的一次实践尝试。通过这次围绕乡村治理的“三下乡”实践,更强化了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并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