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仲园思政 >> 理论学习 >> 辅导报告 >> 正文
辅导报告

广东教育:惊人一跃六十载

发布时间:2010-09-30 11:06:04      作者:南方日报2009年10月29日A15版   发稿排行榜 

■变化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

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总是以先行者、奠基石的角色存在。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教育随大时代得到大发展,并以其巨大的能量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为国家昌盛、个人前途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与新中国60年沉浮跌宕的国运一样,广东教育这60年也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崎岖道路。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的人口大省,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历史难题前所未有,但是,广东教育一直秉持“敢为天下先”的广东人精神,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锐意执着,迎难而上,改革创新,艰苦卓绝,惊人一跃60载,实现了历史的大跨越,取得了辉煌的大成就。

这来之不易的成绩凝聚着广东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对于教育最深切的期许,值得历史铭记。现在,广东可以向全社会宣布———我们已经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向教育大省、人力资源大省的跨越,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从缴费上学到免费上学的跨越,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

现在,广东教育的战略方向已明确,棋子已布好,已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上学难的问题,基本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建立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政策体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东教育已整装待发!

“广东奇迹”的背后:

是敢为人先、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和拼搏

翻阅历史,大家就会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当时全省近八成是文盲。到改革开放前,这一状况也只是稍有改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教育一直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屡创多项全国第一,杀出了一条条血路。

1978年,省委、省政府就在全国率先提出要把普及小学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正因这先人一步的决策,到1986年,广东全面普及小学教育。此后,经过10年艰巨努力,到1996年,广东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成为全国第一批完成“两基”任务的两个省份之一。

广东并未骄满。从2001年秋季起,逐渐富裕起来的广东又将目光投向了“公平”的教育之本,又再一次率先决策———“先困难家庭、后普通家庭,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欠发达地区、后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让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惠及普通百姓。这一战役一打就是八年,个中艰辛,千言万语。到2008年春季,广东终于实现了全省城乡所有孩子全部不用交钱就可上学的梦想。这一步,又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经济大省,广东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一直与其地位极不匹配。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偌大的广东只有普通高校26所,在校大学生也只有3.79万人。跨入新世纪,2000年,广东普通高校也还只有52所,在校大学生29.95万人、毛入学率仅为11.35%,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那时广东甚至有种观点,认为先行一步的广东有吸引外来人才的魅力,“孔雀东南飞”,不必大力发展自己的高等教育。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推进,这种观点已明显不符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了,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教育的发展事关整个广东的未来!

时不我待,形势逼人。世纪之交,广东教育紧紧抓住全国高校扩招的历史机遇,特别是以广州大学城建设为抓手,举全省之力,众志成城,奋力拉动起高等教育这一火车头提速起跑,吹响了广东教育腾飞的号角。

到2009年,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广东终于交出了有普通高校112所、普通高校独立学院17所,在校本专科生预计132万人、毛入率预计达到28%的满意答卷,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且大众化水平不断提升。而规模的快速扩大,也直接拉动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大力提升,更为强大、更有影响力的大学在南粤枝繁叶茂,成为广东亮丽的名片。

多个全国第一在这里开启,一系列变化在这里悄然发生,固有陈旧的体制在这里变革,人们把广东高教这几年的发展称为“广东奇迹”,这奇迹的背后,是广东敢为人先、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和拼搏。广东教育,无愧于历史的选择。

培养人才、科技创新:

广东教育成为经济社会腾飞发动机

众所周知,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发动机。她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起码有四:一是培养人才,二是科研创新,三是社会服务,四是引领文化,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广东教育60年的发展轨迹一直忠实于这样的使命,沿着这样的路径前进。可以说,正是广东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成就了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而广东教育的发展又直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两者互为因果,相得益彰。

现在,广东每年有数十万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生产、服务一线成为产业工人,成为珠三角制造业服务业的顶梁柱。为了紧密配合广东“双转移”、“三促进一保持”战略,向珠三角输送更多优秀的产业工人,广东职业教育还创造了每年“万人”转移的奇迹,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因而获得了在珠三角地区学校半工半读而改变人生的机会。

不仅如此,广东高教培养出来的各行各业的高素质人才为广东经济社会的腾飞注入了强劲的“燃料”。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国民生产总值GDP就能够增长3%。而到2009年,广东拥有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已达132万人,比1979年增长了近34倍。

作为新知识、新科技的传播之地,科技创新是大学立身之本、义不容辞的使命。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和“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广东高校的科技创新驶入快速发展的车道,以“顶天立地”的姿态,站在时代和国际学术前沿,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社会的贡献力也越来越强。

据统计,2000-2008年,广东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7项,占全省的一半;获省科学技术奖678项,占全省的36.6%,其中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78项,占52.7%。这些高精尖的研究成果绝不仅仅是实验室的产品,他们纷纷走出象牙塔,直接带动了数十亿上百亿元的经济效益。而在遭遇“非典”、禽流感的艰难时刻,正是广东大学教授的顶尖研究成果,攻克了最棘手的难题,造福百姓、造福社会。

回望过去,广东教育30年特别是近几年来的长足发展,始终与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在全局发展中主动对接,积极作为,特别是去年底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后,广东各高校纷纷出招,重点面向珠三角产业和重点领域,主动调整学科结构,开展核心技术的科技攻关,已融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主流,功不可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广东正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毋容置疑,科学发展、先行先试,赋予了广东教育更大的发展空间,更高的历史要求。要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打造与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地位相吻合的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的历史使命再一次落在了广东教育的肩上。

正如省委书记汪洋所言,抓教育就是抓广东的未来,就是抓广东的科学发展。

这是省委、省政府对广东教育的坚定支持,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深切期望。

前路漫漫,广东教育再出发!

■访谈

副省长宋海接受本报专访谈广东教育60年来的巨大

成就,展望未来发展蓝图———

教育观念的大转变

对广东未来影响深远

成就??

标志性成就: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记者:回顾广东教育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教育已取得了巨大成就,您认为,其中最为标志性的、对广东未来影响深远的是哪些?

宋海: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广东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如果说最标志性的,我认为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从2002年到2009年,我省普通高校由71所增加至112所,在校生由46.78万人增加到132万人,毛入学率由15.3%预计提高到28%,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教育兴,人才兴;人才兴,事业兴,高等教育的这一跨越为广东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实际上,除了高教跨越发展以外,我省的免费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7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决定》,2007-2011年省财政安排67.16亿元人民币,全省共投入近200亿元人民币,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44.7%提高到2008年的72%,今年预计达到79%,珠三角地区和韶关市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实现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近三年我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年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均保持在全国的前四名。

我觉得从深层次讲,教育理念和观念的变革对广东未来影响也很深远。一个是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全民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得到树立和增强,一个是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些都非常重要。

启示??

教育改革发展始终是在经济社会大局中进行

记者:这30年和近几年的长足快速发展,广东教育模式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有何经验教训值得好好总结、借鉴?

宋海:广东教育改革发展始终是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中进行的,应该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成就支撑了教育的大发展,教育的大发展又推动引领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30年教育改革发展,积累了几条宝贵经验。

一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营造加快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从政策、财力、人力等方面全方位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二是坚持深化教育改革。通过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改革,调动地方和社会发展教育的积极性;通过高考和招生制度的改革,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战略结构的调整和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深化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这些年来,广东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之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快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包括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步伐。我们根据轻重缓急,一个一个战役地打,一个一个台阶地上。

四是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舍得投入,2002-2007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4485亿元,年均748亿元,位居全国前列。社会力量办学热情高涨,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公办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贡献??

科技是经济腾飞发动机,人才是运转“燃料”

记者:您认为教育对于一个社会的贡献力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而在这些方面,广东教育表现如何?

宋海:我认为教育的首要贡献是培养了大批人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泉源与动力。广东经济发展再快,没有人才支持,就不能实现快速持久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曾说,如果说科技是现代经济腾飞的发动机,人才就是这个发动机得以运转的“燃料”。光普通高等教育,30年来共录取学生307万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其次是通过学术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我列几个数字吧。我省目前有国家“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4所,国家级示范性建设和培育高职院校5所;国家重点学科4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12个,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位。2003-2008年,我省高校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2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525项。高校专利申请量从2002年的384项增长到2008年的2322项,增长了5倍;高校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2年的271件增长到2008年的1663件,增幅达514%。我省一直很重视产学研结合,2005年起,由教育部、科技部和我省共同推进国内高校与我省企业的产学研结合,省内高校表现非常踊跃。

再次是传播知识,推动文明进程。经过60年的努力,广东实现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实现从人口大省到人力资源大省的跨越;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以公办教育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共同发展的开放性教育体系。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的生产、积聚、更新、进步,提升了国民素质,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未来??

科学发展迫切需要教育作强有力支撑

记者:汪洋书记提出,抓教育就是抓广东的未来,就是抓广东的科学发展。对此,您有何理解?

宋海:汪洋书记的话非常精辟,这是汪书记在中山大学调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时指出来的。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我省“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这迫切需要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年)》和《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下来还要认真制定实施《广东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围绕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切实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壮大工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等“五项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我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均衡协调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梅志清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习近平在纪念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0周年研讨会开幕式上的演讲(全文) 下一条:优先发展教育,是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根本大计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