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旧版新闻网 >> 仲恺文化 >> 仲恺精神 >> 正文
仲恺精神

苦斗不屈的伟大革命者

发布时间:2010-10-28 16:01:57      作者:蒙光励   发稿排行榜 

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历程中,何香凝为了使祖国臻于独立、民主和富强,不断进行探索和追求,奋战了终生。还在青年时代,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何香凝和她的革命伴侣廖仲恺先生于1902年冬和1903年初先后东渡留学,1903年9月,在日本东京拜见了她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并接受了孙中山的教诲和重托,从此踏上了民主革命的征途。1905年,她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何香凝结束了在日本的学业后,回到了香港。虽然,她因溃疡病复发,但仍然关心着国内时局,为推翻满清王朝作出了贡献。

然而,革命道路坎坷崎岖,革命胜利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所窃夺。“二次革命”失败后,何香凝随孙中山。廖仲恺流亡日本,继续进行斗争。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破产后,紧接着是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旧秩序在新形式下恢复,革命历经“艰难顿挫”,民国徒有虚名。革命接二连三的失败,尤其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更给何香凝以深刻的教训。在新军阀陈炯明叛变前两天,陈炯明以到石龙“领款”为名,诱禁了廖仲恺。为了营救廖先生,何香凝抱病冒雨上了广州白云山,同陈炯明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终于迫使陈炯明于1922年8月18日释放了廖仲恺。廖仲恺出狱后,与何香凝星夜离开了广州转赴上海。

在中国共产党人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决心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人携手合作。何香凝参与了谋议工作,并作为孙中山指定的三位女代表之一,参加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国民党第一次全表大会,为促成大会的圆满成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何香凝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部长。她与共产党人邓颖超、蔡畅等风雨同舟,合作共事,开拓了妇女运动的新局面,为推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1925年8月20日,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右派指使暴徒暗杀了廖仲恺,她悲愤交加,表示要继承遗志,为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而斗争到底。党国民党掀起反共恶浪时,她指出:“共产党与国民党根本的主张,或有多少出入,而现在则莫不是致力于民族革命,有携手的必要。”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她和毛泽东、宋庆龄等联名发表了《讨蒋通电》,发起了讨蒋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她愤然辞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一切职务,从此再也不拿国民党的一文钱薪水,靠绘画卖画维持清苦的生活。

在抗日战争中,何香凝坚决拥护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不断著文或发表谈话,敦促国民党当局转变立场,与共产党人团结抗日。1934年4月20日,她与宋庆龄等率领国民党左派1700多人在中共中央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等备会名义”发表的《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上签名,要求一致对外,发动抗日救国的民族自卫战争,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抗日人民统一战线”的主张,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她与宋庆龄等率先签名响应,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为与国民党当局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独裁政策进行斗争,她不畏强暴,于1937年6月与宋庆龄等人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救国入狱运动”。

1937年冬,何香凝离开上海到香港。在香港,她大力支持宋庆龄创办“保卫中国同盟”,为支援抗战筹集了大量的物资。何香凝还十分注意维护国共两党的团结,她把国共合作是否巩固看作是能否夺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所在,因此,她经常撰文呼吁全国上下一条心,共保团结,坚持抗战。1942年初,何香凝离开香港辗转到了桂林,在流亡的日子里,她继续为抗日救亡而奔走呼号,为支援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坚定的民主主义者,何香凝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始终是站在进步的、光明的、广大人民一面。抗战胜利后,她继续为救国民族事业英勇奋斗。鉴于国民党独裁派的倒行逆施,全面内战迫在眉睫,何香凝忧心入焚,不断著文、发表谈话或发表通电,呼吁国共两党双方互忍、互让、共商国事。当党国民党当局于1946年6月派兵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后,何香凝立即接见记者,发表了以“反对内战”为题的谈话,强烈谴责蒋介石的反革命行径。1947年底,何香凝积极参与联系国民党内的革命人士,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元旦,该会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她担任中央常委。1949年4月,应中共中央之邀,何香凝从香港坐船抵天津,转赴北平。6月,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

何香凝一生苦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曾经亲笔致函,表彰“先生一流人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她的革命精神和崇高情操,堪称一代楷模。

(来源:44期校报)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廖仲恺精神品质述略 下一条:学习廖仲恺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