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学校正式印发《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实施方案(2025-2027年)》,标志着学校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3月7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双印教授带领学院人工智能教学团队召开了专题学习会暨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研讨会,助力学校各学科深与AI深度融合,赋能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会上,刘双印院长带领团队认真学习了实施方案的核心内容。结合文件精神,对学院的人工智能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要学深悟透文件精神,主动作为,实干笃行,紧密结合学校各学院的专业特色,推动AI技术与多元学科的深度融合、与课程思政有机整合,积极开拓“AI+”教材体系的建构、智慧化教学平台的创新研发,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探索。他强调,团队要以学校实施方案为指导,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教学团队的专业优势,聚焦跨学科课程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跨学科的“AI通识教育-AI技术专业应用-校企合作创新实践”等内容,推动“AI+教育”的深度融合。


研讨环节,团队围绕“AI+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展开了深入讨论。刘双印指出,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是推动“AI+教育”的重要抓手,要以学校实施方案为指导,结合各学院的专业需求,在既有通识选修课程框架内,创新性地开发一系列面向不同专业领域、兼具针对性与实用性的AI深度课程,如“AI+农业”、“AI+食品”等,全方位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他强调,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AI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借助与校友企业讯猫软件集团有限公司良好的合作基础,积极申请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沿实践平台和项目实践机遇,助力其技能与视野的双重拓展。
刘同来副教授汇报了学院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在线教学平台的建设情况。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24年成立了人工智能教学团队,并率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选修课。目前,在线教学平台已初步成型,内容体系严谨而全面,不仅涵盖了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框架,还深入触及了人工智能在多个行业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如AI+畜牧、AI+水产、AI+食品科学及AI+艺术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刘同来表示,平台将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优化,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团队成员还就“AI+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展开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AI的应用将为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变化,团队应积极探索AI技术在课程设计、教学评价、学习分析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借助与校友企业的良好合作基础,积极申请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为学生提供前言实践平台和项目实践机会。
此次会议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教学团队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未来,团队将以学校实施方案为指引,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深度优化与教学平台智能化升级,积极探索“AI+教育”的创新实践,助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迈上新台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赋能,学校将努力构建智能化、特色化的教育教学体系,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