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教育教学素养、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全环节,培养一批具备数字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体系,6月7日下午,学校在海珠校区学术报告厅开展教学创新报告会暨名师大讲堂第八讲,特邀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二级教授、国家生物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首席教授郑用琏及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原副书记、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创造学会常务理事刘松年开展专题讲座,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教务部相关人员及线上线下660余名教师参加活动。活动由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朱立学主持。
朱立学指出,教学创新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已经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课题。只有不断创新,教师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优秀人才。学校举办“教学创新报告会”暨名师大讲堂,正是为了探讨教学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共同寻找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希望全体教师能认真感受这场教育新思想的激情碰撞和深刻洗礼,将讲座内容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创新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他表示,学校将继续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共同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郑用琏作《浅谈驾驭磁力课堂的动力、能力、魅力》的专题报告。他提出,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不仅是扎实的学识功底,更应是高尚的师德魅力,课堂的磁力来自教育情怀、教学水平以及教师魅力,师爱为魂的教育情怀是驾驭磁力课堂的动力之源。他表示,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进程也为高等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提供了机遇和挑战,面对原始教学带来的“低头族”学生,他用亲身经历分享自己如何打造800名学生的《分子生物学》磁力课堂,强调通过革新教育理念和授课方式,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反思与讨论,自学与思维;通过教学比赛“以赛促教”,鼓励教师打造大学一流课堂;通过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提升教学的“两性一度”。郑用琏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其倾心执教、不断革新的精神使在场的教师们无不动容。
刘松年作《教师应是知识探索的引领者,不是知识装卸的搬运工——基于AⅠ视域下课堂教育教学》的专题报告。他从AI技术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现代科技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和挑战。他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应当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引领者。刘松年鼓励教师们利用AI工具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他从课堂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内容探索以及教学过程的想法三方面提出如何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并强调运用AI工具,重点不是新技术展示而是内容深化,最终要落脚到教育本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角色定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学校举办此次“教学创新报告会暨名师大讲堂”活动,正是为了帮助教师们把握时代脉搏,提升教学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许多参加活动的教师表示,本次讲座让他们受益匪浅,不仅拓宽了教学视野,也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也将关注教师培训需求,推动学校教学创新和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