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进添,广东阳江人,博士,教授,省级优秀教师。现任我校农学院植物保护系主任,分别于1985年、1988年、2003年在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资环学院植物保护系、资环学院昆虫学系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外来入侵害虫预警与控制、昆虫生态学和害虫综合治理,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国家行业计划项目、广东省重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高校科技项目、广东省农业科技项目以及一些地市级科技项目,公开发表论文36篇。我校作为合作单位、林进添教授参加的项目“桔小实蝇持续控制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荣获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9年,我校一举摘得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我校首次获得这一殊荣,填补了我校国家奖的空白,标志着我校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农学院林进添教授参与的项目《桔小实蝇持续控制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便是其中之一。
当记者得知有机会采访林进添教授时,心情非常激动。林教授工作繁忙,经常要到外地出差,专访不得不一再延期。专访终于确定下来,我们在他的办公室静静地等待。一位面带笑容,步履透着活力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他就是林进添教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林教授跟记者讲起了他捉着昆虫一路走来的故事……
华南农大第一个研究桔小实蝇防治的学生
林进添教授对桔小实蝇的研究可谓机缘巧合。2000年,林教授带学生到肇庆生产实习的时候,发现果园内有许多还没到节令就掉在地上的水果。于是,他们将水果捡起来并用袋子包好,几天之后他们发现有许多果蝇从水果里爬了出来。经过大量深入的研究后,他们知道这些虫子是桔小实蝇。而当时林教授正好在华南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的课题是烟粉虱的综合防治,考虑到桔小实蝇对水果的危害更大,林教授向导师提出更改课题,论文改为《桔小实蝇生物学、生态学及控制技术研究》,并得到批准,林教授也成为了华南农大第一个研究桔小实蝇的学生。
加入桔小实蝇防治专家组
2002年,桔小实蝇在广东大面积爆发,为害面积130余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6亿元。一位植保界人大代表的提案使桔小实蝇的问题得到了农业部、广东省政府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成立了7人专家小组到广东各地调研,林进添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
以林进添教授为主要骨干力量的“桔小实蝇种群持续控制的基础及关键技术系统研究与应用”课题获省科技厅立项后,课题研究小组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林教授负责粤东一带的研究考证,结果发现虫害比想像中的更严重。林教授跟记者说了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在广东粤东潮汕地区,一个有200多亩果园的果农跟林教授说,“我的这个果园是百果园,一年四季都有水果收成,有收成我就有烟抽了,可是这两年水果都掉地上了,没收成了,我烟也没得抽了!”桔小实蝇可以危害到250多种果蔬,广东盛产的柑桔、杨桃、石榴、番茄等软皮浆果类受其危害更严重,虫子足以使果蔬颗粒无收。果农嘴里叼着空烟斗,靠在果树上的忧愁的表情常常出现在林教授的脑海中,激励他要为农民兄弟解决困境的信心。
刹住了桔小实蝇的威风
科研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烈日下深入果园、田野研究,熬夜养虫、观察虫子的生理习惯等虽然艰苦,但技术上的难关有时比翻山越岭还要困难得多。在研究桔小实蝇的过程中,由于雌虫把卵产到水果内,卵孵化出的幼虫在果内危害,肉眼很难辨别,所以很难防治。经过大量的研究取证,最终采取冬季清园、用性诱剂诱捕雄虫、套袋技术保护水果等综合防治技术,刹住了桔小实蝇的威风,为农民解决了一大生产难题。
这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但让那位果农的百果园重新焕发生机,有钱再抽烟了,更为广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02-2006年,广东省采取桔小实蝇持续控制技术措施面积达534.03万亩次,有效地控制了桔小实蝇的危害,保护了我省水果生产安全,同时减少了农药用量,既节省成本,又有利于环境保护。根据我省和18个市、县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5年来挽回经济损失约48.8亿元。在这个项目中,林教授主要负责生物学、生态学及各种防治技术的研究,完成了整个项目40%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
在仲恺的两个科研“十年”
林教授真正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是从仲恺开始的。当年,林教授刚来学校时,就申请了学校鼓励年轻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科研基金,第一个课题是研究小菜蛾,不到2000元的经费。后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申报了各级课题,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国家行业计划项目、广东省重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高校科技项目、广东省农业科技项目以及一些地市级科技项目等。
参加工作后,海南岛发现了美洲斑潜蝇,当时国家农业部要把这种害虫控制在海南岛,同时也考虑到广州存在这种害虫的可能性,于是到广州找相关单位询问是否有发现美洲斑潜蝇。结果经调查后发现广州也有这个虫子,所以当时由农业厅植保总站牵头,广州市蔬菜研究所、华南农大和我校四个单位组成了一个广东公关小组,而林教授则是我校的代表。经过了几年的努力,项目《美洲斑潜蝇防治与检疫技术研究》顺利完成,1998年,参加工作第一个“十年”的林教授拿到了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那时到2009年,是林教授在我校工作的第二个“十年”, 桔小实蝇研究项目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林教授感慨万千。林教授表示,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得,对个人而言,是自己热爱且多年为之努力的工作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倍受鼓舞,更加坚定了科研的信念;对学校而言,这是学校的荣誉,他从1988年毕业后就进入仲恺工作,现在已经22年了,他觉得自己所取的每一点进步,都与学校各级领导的培养和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以及同事们的大力协助和鼓励分不开的。
科研不曾停歇的脚步
在研究的道路上,林教授一步也不曾停歇,接下来他将继续进行桔小实蝇的相关研究,“目前已经有一些苗头了,我们发现这些雌虫都是‘好妈妈’,它们不会随便产卵,而是先寻找成熟的、果皮软的果实进行产卵。所以我们试图从这些果皮里面找出吸引雌虫产卵的‘母爱性激素’。”
目前,学校高度重视林教授桔小实蝇防治的研究,配备了优秀的人员协助林教授。接下来,林教授将带领他那支年轻有魄力的团队,继续探讨桔小实蝇的行为调控理论。
一路走来,林教授的科研工作都与昆虫分不开。一直从事农业昆虫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林教授最大的体会是希望在田野上。常年下乡到农田里、果园里,与农民、农技人员交流,有时做老师,有时做学生。林教授在田间推广他的科研成果,也在田间学习新的生产知识,发现新的研究热点。
“懵懵懂懂”捉起了昆虫
林进添教授硕士、博士的专业方向都是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但当记者问到大学为什么会选这个专业时,林教授用“懵懵懂懂”来形容他的选择。当年,林教授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咨询在华南农大工作的舅父,舅父建议他第一志愿报华农的植物保护系昆虫学专业,因为我国昆虫学专家赵善欢院士是他的同事和邻居。当时,林教授以为昆虫学就是抓抓蜻蜓、扑扑蝴蝶,也挺好玩的,就报考了华农的昆虫学专业,并以高分考上了。
林教授的大学是在生活贫穷,但精神愉悦中度过的。最珍贵的经历是他得到了大师们的亲身教诲,我国建国后首届科学院院士赵善欢教授上他的《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他的学生庞雄飞院士上他的《生物学》,还有,现任国务院学位办评审委员会植保学科组组长的梁广文教授上他的《昆虫生态学》等课程。老师们当年在课堂上的生动讲授仍历历在目,也正是他们精心的培养使林教授对昆虫学专业有了深入的认识,慢慢有了兴趣,就捉着昆虫一路走了过来。正因为有了这些大师的引领,让林教授认识到害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毅然决定考研,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情系植保专业
作为植保系主任,林教授十分关注专业的发展前景,他认为植保专业是一个既传统又年轻的专业。植保专业是解决人民吃饭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苏联解体的导火线就是粮食问题,所以,林教授认为植保专业的工作者肩负着巨大的责任。植保工作者要不断地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为我们的现代农业服务,所以在科技发展上,植保专业是年轻的。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成为危害我国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问题。植保系最近正在申请的生物安全专业就是对植物保护专业的进一步拓展。
植保专业是我校四个硕士点之一,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作为一个学者,林教授以身作则,他认为做科研首先是要刻苦,科研的过程是寂寞的,我们要忍得住寂寞。第二是追求真理,我们要怀着怀疑与探讨的态度做科研。第三是务实,我们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应当是目前生产上难以解决的问题。第四,就是要开拓创新,要做前人没做过的。
昆虫以外的生活也精彩
林教授是一个健谈的人,相信这是他在平时跟人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当很多人习惯靠键盘鼠标问好的时候,林教授更喜欢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坦诚相待,简简单单的情感来得更真实。
平日里林教授喜欢打羽毛球,喜欢散步,喜欢读报。早看广州日报,晚读羊城晚报,睡前浏览凤凰网。林教授十分关注时事动态,尤其对军事方面的话题感兴趣,每次在凤凰资讯台等媒体上了解到国家各行各业所取得的成绩时,林教授都会深感自豪并从中获得动力。
◎ 记者手记
作为一个工科学生,我对农科领域了解甚少,所以在采访林教授前,尽管自认资料已经准备充分,但难免诚惶诚恐,生怕自己听不懂。但事实上,对林教授的采访毫不吃力,因为他善于把深奥的问题以平易的语言娓娓道来,让门外汉也听得津津有味。虽然只是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但林教授在说起他的科研道路时炯炯有神的双眼,他那种对科学的热爱和帮助农民兄弟的信念,都深深地打动了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