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数字校报 >> 正文
数字校报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我校新进教职工培训班师德教育专题报告会侧记

发布时间:2010-12-28 15:57:00      作者:工会   发稿排行榜 

10月28日,我校新进教职工培训班举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专题报告会。有关专题分别由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高岳仑,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光荣称号的我校人文社科系主任曾学龙教授和荣获“广东省教学名师”光荣称号的计算科学学院院长杨逢建教授主讲。工会常务副主席杨瑞香主持报告会。近两年引进的近百名教职工参加了报告会。

高岳仑副书记作校规校纪教育专题讲话。他有针对性地列举了一些典型案例,阐明违法违纪对本人、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告诫青年教师要注重个人师德修养,要有远大理想和抱负,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时刻不忘教师职责,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他还从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三个方面阐释了教师履行职责的重要意义,使大家受到了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曾学龙教授主讲的题目是“大学教师怎样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他首先指出:对学生的关爱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前提。教师要有宽厚的关爱心,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接收到老师的关爱。要保护学生和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和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信仰。要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正确面对和处理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曾教授说,把课上好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和追求境界。学生是来学知识的,希望从老师的授课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方法启示,甚至得到如何做人做学问的真传。这也是一种审美境界的教学。授课不仅有理论的高度与深度,而且形式与手段的运用要恰当,内容要生动、形象、具体,完全使理论教学进入艺术的境界,听后让人解渴,让人受益,让人得到享受。达到这种境界的教师才算优秀,也是学生真正喜爱的教师。曾教授以亲身体会,语重心长地说,要讲好课,关键是不断追求和提升自己的教学境界。首先是多听课,然后总结成功老师的做法。如学习专业课老师的严谨,学习外语课的互动,学习数学课的推理演示,学习青年教师的课件制作,总之,要把所有人的优点汇聚在一起,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其次,要围绕如何让学生满意,找出讲好课的关键点。一是自己的知识信息量要大要新,因此,备课要充分,要研究教材,找准授课的切入点,真正吃透教材。同时要根据对象的变化和现实的变化及时补充自己的新感受和心得,不断调整授课的视角与切入点。二是把抽象的理论用自己的语言简化,使学生听得透彻、明白。三是通过教学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尤其是教学难点问题与学生在推理中展开讨论式的互动,让师生共同在分析与推理中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四是学一点幽默语言,努力提高教学的审美趣味。曾教授着重谈到教书育人工作的着力点:1、思想引导——定心。2、方向引导——定向。3、能力指导——定力。他指出,造就充满“爱心”的育人氛围与机制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础。他热切希望新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教书育人和树立新时期师德师表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勇攀教学科研高峰。

在报告会上,荣获广东省教学名师光荣称号的杨逢建教授作了题为“立德、育人、求实、创新”的经验介绍。杨教授从高校的基本任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以中外学界、教育界前辈对于师德和育人的经验和训诫说起,列举我校在教书育人和师德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事例,结合自己三十年教学经验,诠释教书育人的主要职责、学生需求和育人要点,指出教师要知识广博、基础扎实,理想远大、形成信念,目标明确、大小适度,执教科学、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努力进取,师生交流、良好互动,环环相扣、一丝不苟。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老师科学的教学方法。他说,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呆板的授课方式只会误人子弟。发现学生的优点因势利导,不能“怎么学来的怎么教”。教法要因学校、专业、时间而异。他特别举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我院院长崔英德教授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突出事例,勉励青年教师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为教学科研事业多做贡献。他最后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谈到:要与人为善,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在爱护学生的同时严格要求学生。不要歧视后进生和调皮的学生。要小处入手,深入挖掘;跟踪前沿,力求超越;不求回报,反而会获得最好的回报。新教师一定要上好第一学期的课 。他深情地祝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教书育人的优秀人才。

整场报告会进行得生动活跃,两位教授声情并茂的精彩演讲博得阵阵掌声。到场的所有新进教职工特别是年轻教师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向教育界老前辈学习,刻苦用功,勤学苦练,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贡献给教育事业,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努力奋斗。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抗美援朝校友追忆峥嵘岁月 下一条:朱福昌校友口述历史——抗美援朝时,我在南海当水雷兵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