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数字校报 >> 正文
数字校报

2010年度廖何研究成果摘编

发布时间:2011-04-30 16:56:43      作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发稿排行榜 

一、《试论廖仲恺、何香凝诗词的文化品格》

作者:杨子怡(惠州学院中文系)

原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06期

摘要:廖仲恺先生和何香凝女士的诗词表现出一种文化品格,那就是处逆境而不改其浩然之正气,处乱世而有拳拳报国之赤诚。这种品格与儒家的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一脉相承,是对传统儒学人格的当代演绎,它源自家庭的影响与文化的陶冶。

二、《“纪念廖仲恺先生逝世85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成晓军(惠州学院政法系)

原载:《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5期

摘要:文章从与会论文中分类梳理出“纪念廖仲恺先生逝世85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五大特点,对其作了概括介绍和简要点评。

三、《试论廖仲恺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变化及特点》

作者:林建曾(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原载:《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5期

摘要: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廖仲恺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学习、探求和实践,曾随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而几经发展变化。认真总结廖仲恺对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和与时俱进的态度、作法,对今天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仍有现实意义。

四、《廖仲恺与南方政府财政》

作者:张晓辉(暨南大学文学院)

原载:《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5期

摘要:民国成立后,廖仲恺历任广东军政府、护法军政府、广东省政府、大元帅府、国民政府财政要职,致力于统一财政、整顿财税,开启了南方政府和以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制度,推动了中国财政建设的近代化进程。

五、《廖仲恺与广东土匪问题》

作者:邵雍(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原载:《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5期

摘要:廖仲恺治省从政时期,对土匪的成因有正确的认识,对土匪化的军队、商团、民团的不法行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治匪斗争中他既坚持原则,又讲究策略,善于区分有罪与无罪。有力地维护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秩序和安宁,为日后广东成为北伐战争的策源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有时从全局考虑,他也不得不作出某些让步。他无论如何没有想到本党内部居然也出现了匪化趋向,一些极右的匪徒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在中央党部门口实行暗杀。廖仲恺的被害给我们的课题是如何防止政治土匪化与土匪政治化。

六、《地方名人文献数字资源建设研究——以廖仲恺何香凝数字资源建设为例》

作者:周红炜(惠州学院图书馆)

原载:《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5期

摘要:地方名人文献资源是地方文化财富中的精品,是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软实力"的重要源泉。文章从效应的角度阐述了建设地方名人文献数字资源的意义,介绍了惠州名人——廖仲恺何香凝其人其文及研究现状,并从资源数字化的角度,对建设廖仲恺何香凝数字资源的设想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七、《廖仲恺与首次国共合作》

作者:峥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原载:《四川统一战线》2010年第06期

摘要:廖仲恺,名恩煦,号夷白,广东省惠阳县人,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普通侨商家庭。从1903年起,他就追随孙中山先生,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1924年至1927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首次合作,廖仲恺为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是国民党左派的一面旗帜。

八、《廖仲恺同苏联代表越飞的会谈及其影响》

作者:周兴樑(中山大学历史系)

原载:《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03期

摘要:廖仲恺为与越飞举行会谈,曾于1922年秋和1923年春两次访问日本,1922年秋的会谈因越飞未能赴日而落空。1923年春双方在东京和热海围绕着《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第一条的细节进行一个多月的谈判。这次友好会谈,无论是对孙中山的广州革命政权,还是对苏联政府而言,都显得意义重大和影响深远。

九、《廖仲恺魂移紫金山》

作者:刘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原载:《文史春秋》2010年第08期

摘要:1925年8月,孙中山先生的坚定追随者廖仲恺先生被刺杀,9月1日国民党为他举行国葬,灵榇暂厝广州。为褒扬廖仲恺的功绩,国民党决议将他附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侧,但10年过去了仍“附他人之傍”。1935年初,何香凝向国民党中央提出加快筹备迁葬事宜,国民党却决而不行,在何香凝的一再要求下,终得以成行。在迁葬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意外让汪精卫有意避开公祭礼?廖仲恺被刺后遗下的血衣原由何香凝保存,但几经波折后,血衣失踪了,至今仍不知去向。

十、《岭南美术家投身政治革命运动原因探析——以高剑父、陈树人及何香凝为研究对象》

作者:王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原载:《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第02期

摘要:近代中国,岭南地区的一批美术家们对待政治革命的态度较为积极,如高剑父、陈树人及何香凝等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除了采取绘画的方式进行救亡启蒙外,甚至直接投身于政治革命运动。由于性格和际遇等原因,虽然三者所采取的斗争方式不尽相同,但引导他们积极投身政治革命运动道路的外在因素却基本一致,即浓郁的民族主义思想,相似的留日经历以及孙中山的影响。

十一、《何香凝与女性画家的历史际运》

作者:洪再新(美国普吉湾大学)

原载:《美术学报》2010年第04期

摘要:何香凝(1878-1972)是女性画家的骄傲。她在中国女性艺术家数千年的创作历程上具有双重的文化象征性。在艺术史学的语境中,她的历史际运帮助我们重新思考1970年代以来关于女性艺术家研究的认识模式,由此验证中国审美传统所主张的“文艺以人传”的理念及其深远的世界意义。与此同时,在近现代绘画史所面临的一系列艺术难题中,何香凝的绘画创作方法、目的与风格,显示了女性艺术家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揭示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个中国人文传统的最高境界。

十二、《重视青年和平教育 播撒中日友好火种——撰写《廖承志与池田大作》中引发的思考》

作者:高岳仑(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 蔡立彬(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原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8期

摘要:本文在回顾著作《廖承志与池田大作》撰写过程的基础上,对廖承志、池田大作推动中日和平友好事业的艰辛、曲折历程进行了思考,认为廖承志、池田大作非常重视中日青年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推进中日关系的发展,以及和平友好事业的建设。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月”活动综述 下一条:学校举行统一战线文艺汇演 亚运志愿者慰问暨迎新年文艺晚会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