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发[2010]15号),对普通高等学校党的组织设置与主要职责、党员的教育管理与发展工作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新时期加强高校党建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深入学习领会15号文的精神,探讨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对于确保每位学生党员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加强组织建设,为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提供组织保障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伴随着在校生规模的增加,学生党员人数也逐年增加。为此,高校要适应学生党员倍增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为大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提供组织保障。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高校要培养和选拔一支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职干部相结合,通晓心理学、社会学,德才兼备、人格高尚,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党建工作队伍;要适应扩招后学生党员人数倍增及其党务工作发展的需要,增加专职党务工作者,使学生党建工作不因扩招和党员人数增加而受影响;要按照《条例》的要求,按全校师生员工总数的1%左右配备专职党务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并完善措施和激励机制,切实关心、爱护他们,为他们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要选拔工作能力强、思想成熟的学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或委员,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青年学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不断充实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形成择优输入、按需培养和优胜劣汰的运行机制,使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实现动态平衡,始终保持应有的活力;等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是高校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严把学生党员“入口关”。高校要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必须把好大学生党员的“入口关”:第一、坚持标准。要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第十五条规定,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最、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把好发展学生党员的质量关;第二,健全制度。要建立健全包括发展党员责任制、团组织“推优”制、新党员公示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规范培养、考察、发展、公示等各个环节;第三,严格程序。要加强入党申请、政治审查、短期培训、党校学习、组织考察、支部讨论、支部表决、预备期考察、转正申请等程序的管理,提高入学积极分子和新党员的政治素质;第四,坚持原则。要坚持入党自愿和个别吸收的原则,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杜绝突击和批量发展,反对关门主义;第五,加强教育。要强化对青年学生的普及教育、入党积极分子的系统教育和入党发展对象的提高教育,不断扩大要求入党积极分子的队伍,使青年学生尽快成熟。严把学生党员“入口关”,是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确保学生入党后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环节。
再次,疏通学生党员“出口关”。高校要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还必须疏通学生党员的“出口关”。高校可根据《党章》有关规定,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的学生党员考核量化细则;根据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表现,对照量化指标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评定优秀,鞭策落后;对个别两年以上考核不合格且不改正者,要劝其退党。在考核过程中,要克服形式主义、走过场、老好人等不良现象。疏通“出口关”,是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确保学生入党后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必要途径。
最后,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高校要适应学生党员人数倍增的实际情况,在增加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的同时,增设学生党支部;要积极探讨在研究生党员中吸收优秀分子充实党建工作队伍,不断扩大并优化非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的队伍;要积极探讨在高年级中建立学生党支部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构建“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格局;要结合学生活动空间与习惯,在学生宿舍楼层建立党小组,学生宿舍建立党员示范岗和示范宿舍;等等。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强化学生党支部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保证党组织在学生中真正成为凝聚人心、并在指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丰富教育内容,为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提供内在支撑
不断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为此,高校要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丰富学生党员的教育内容,拓展教育空间,提高教育效果。
1.加强理论教育,巩固学生党员永葆先进性的思想理论基础。党的先进性和共产党员先进性是植根于先进理论基础之上的。高校要必须继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宣传和研究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努力提高学生党员思想理论水平:紧紧围绕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密要结合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定期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区别不同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利用课堂、广播站、校报、校园网、校内刊物等媒介,理论联系实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近期工作的动态,深化学生党员对党的认识;要定期在学生党员中表彰一批好人好事,使学生党员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政治氛围;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巩固和提高学生党员永葆先进性的思想理论基础。
2.加强作风教育,提高学生党员永葆先进性的能力。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并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劳永逸,更不是自封的,而是来自于人民群众心悦诚服的认可、支持和拥护。学生党员能否长期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仅关系到自身能否始终获得群众的认可,而且关系到自身先进性的保持和发展。因此,加强对学生党员的作风教育,巩固他们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对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至为重要。为此,高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党员深入到农村、工厂和山区等生产、工作第一线,让他们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体会人民群众的疾苦,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和尊重劳动的意识;要教育学生党员切实关心生活、学习困难的同学,增强社会责任感,多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服务;要引导学生党员摆正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让他们认识到党内的一些干部,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同群众的感情淡化、疏远的危害性;要让学生党员在人民群众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多样化的今天,提高协调各种利益矛盾、整合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和本领;等等。只有这样,学生党员才能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展现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先进性。
3.强化警示教育,构筑学生党员永葆先进性的心理防线。实践证明,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劳永逸;先进与落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因此,高校不要奢望通过入党过程的教育,就能确保全体学生党员永不变质,永葆先进性;必须继续加强对学生党员再教育,特别是警示教育,构筑他们永葆先进性的心理防线。新时期新阶段,高校要继续组织学生党员参观监狱、请专家学者作案例分析、请反面典型作案例剖析等活动,使学生党员充分认识到腐败不仅对国家、社会,而且对家庭、个人的危害性,提高防患意识;使学生党员充分认识到党和国家在反腐败对斗争的坚定立场,提高必胜信心;使学生党员充分认识到反腐败斗争这场没有销烟的战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提高持久意识;等等。只有不断强化警示教育,才能提高学生党员拒腐防变的能力,使他们在校期间成为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领路人;毕业后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成为引领科学发展的实践者。构筑学生党员永葆先进性的心理防线,对于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至为重要。
三、优化教育方法,为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提供良好环境
高校要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还必须优化教育方法,具体必须做到:
1.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要继续围绕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经济转型时期等背景下,针对青年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抓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来组织学习教育,又要抓住学生党员党性、党风、党纪内容来开展学习教育;既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又要针对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反思;既要抓好学生党员保持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的必要性、紧迫性来开展教育,又要针对青年学生中存在着厌学情绪、逃课、浪费时间等的现实问题来开展教育;既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开展教育,又要针对青年学生中存在鄙视体力劳动、自高自大、与群众感情不深等实际问题来开展教育;等等。只有这种,才能使思想教育更贴近学生党员的实际,为学生党员所接受;才能内化为学生党员的自觉行动,并产生长久的教育效果。
2.注重教育形式的灵活性和生动性。高校要着眼于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注意教育形式和方法的灵活性、生动性。具体来说,就是要改革课堂上单向灌输、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标准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八个”结合:即集中党课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个人写心得体会与分组讨论相结合;“请进来”讲课与“走出去”参观相结合;请专家学者讲理论与请正反典型现身说法相结合;看录相、影视、文艺表演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外出实践学习与课本学习相结合;集体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八个”结合,是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娱乐与实践活动中、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方法。
3.注重入党前与入党后教育的衔接。高校要注重入党前教育与入党后教育的衔接,建立操作性强、具有一定层次的教育体系:要一手抓入党前的教育和组织发展工作,以壮大学生党员队伍,巩固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基础,一手抓入党后的提高教育,以发展学生党员的先进性,确保学生党员入党后始终站在青年学生的前列;要针对一些学生党员入党后放松要求、先进表现不明显等现实问题,加强对预备党员的培养和考察,严格把好“转正关”;要给学生党员安排任务、压担子,促使学生党员在宿舍、班级、社团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青年学生的一面镜子;要帮助学生党员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的理念,使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贯穿于在校期间的全过程。只有这样,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才能建立起来。
四、加强制度建设,为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根本上要靠制度来保障。高校必须根据《党章》和其它制度,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继续建立和完善学生党员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下的规章制度,努力提高制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1.团组织推优入党制度。高校要落实团组织制定推优入党制度,对推优入党的条件、要求、程序等进行规范。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扩大入党积极分子的队伍和推优入党的人数,把更多的优秀青年凝聚到党内来,努力提高学生党员在青年学生中的比例,进一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2.健全党内生活制度。高校要健全党员组织生活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积极探讨新时期开展批评和自然批评的有效方法,并建立党员定性定期分析制度,严格执行党的纪律,确保学生党员按时参加组织生活,接受组织领导,积极参加组织举办的各项学习活动。在开展组织生活过程中,要丰富“三会一课”活动内容,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各种有益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文体活动和外出交流,扩大学生党员的视野,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3.预备党员考察制度。高校要根据党章关于党员的条件、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结合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预备党员的考察标准、考察程序和考察办法,进一步规范预备党员的考察工作,努力克服形式主义:既要考察一年预备期期间的学习情况,还要考察联系学生群众和参加组织生活的情况。
4.学生党员评议制度。高校要建立评议制度,确保每年对学生党员民主评议一次,并对评议的方式、程序内容等进行规范。在评议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学生党员中整体或个别存在的问题,要仔细分析、准确评议,做到不偏不倚、不夸大也不缩小,让学生党员心服口服。
5.学生党员考核制度。高校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把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考核内容,制定量化标准。每年考核时,要根据学生党员的表现,对照量化指标,通过自评、群众评议、党支部评议、上级党组织审核、公示等程序,评定每位学生党员的分数,并根据分数评定先进、鞭策落后。
6.学生党员劝退制度。高校要根据党章关于党员劝退的有关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党员劝退制度。高校可以把连续两年以上考察不合格的学生党员列为劝退对象,以进一步约束学生党员,确保学生党员入党后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总之,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才能使青年学生入党后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永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党员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归根到底,才能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