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数字校报 >> 正文
数字校报

校报与我

发布时间:2012-11-30 16:17:13      作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厚启   发稿排行榜 

这是极富戏剧性的一幕:9月2日这天,我正在为研究生开学收拾一些东西,等收拾的差不多时,看到手机上有一位师弟,同时也是校报助理编辑发给我的一条短信,内容是我们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报》就要出版第200期了,想约我写一篇文章说说我跟校报之间的故事。我一看信息,立马愣住了,呀!我们的校报已经出版200期啦!想着刚才自己还把大学四年收藏着的校报一份份整理好并装进行李箱准备带到暨大校园去,不禁感慨万千。校报是我大学中极具感情的回忆,可以说,自来到大学后,每一期我几乎都有收藏,其中包括我自己参与编辑的十余期,如今已是厚厚实实的一大叠了。

毕业后,再回首自己的大学生活,回首自己在仲恺学生新闻中心的日子,回首作为校报助理编辑的两年多时间里,常常思绪万千。关于校报,很多回忆的片段会一下子涌入脑海里,因为她占据了我太多的大学记忆,但当我要用笔进行梳理时却发觉文字贫瘠起来。

记得我第一次在校报上发表文章还是大一的时候,当时是在第161期的一版发表了两篇新闻稿,在四版“香苑”副刊发表了一篇文学稿。可以说,这是令我印象最深刻和最难忘的,因为对于当时还不是校报助理编辑的我来说,这次崭露头角的机会让我与校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等大二真正加入校报助编这支队伍时,我才发觉,做好一期校报实属不易。例如,每做一个专题都需要开编辑会研究选题。会上,大家的思想进行激烈的碰撞,总是经过无数次的论证才确定好选题,带着选题我们会跟苏卓老师进行交流,听取她的意见与建议,苏老师总会给出很多新颖的视角和观点让我们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记得在做《透视实习 打一场漂亮的就业热身赛》这个专题时,我们几乎整个编辑部成员都动起来了,大家分头行动找素材,再进行采访,期间开了很多次小组会,讨论如何整合素材,如何搭建文章架构,就连每一部分的小标题该怎么拟都要字斟句酌……经过十余天的奋斗,这篇专题终于做出来了!这个专题报道后来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高校校报“好新闻”奖,每当回味,感觉当时我们是在参加一场战役,与自己抗争,与时间抗争,与困难抗争。

这篇专题当时是在梁文英师姐的带领下完成的,等到我开始带领其他人做专题时才发现,做好一个负责人是要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的。记得在做《投身社会实践,展现青春风采》这篇反映学校暑期三下乡成果的专题报道时,由于那些天一直在想如何找到更好的切入点和更有表现力的写作手法,连晚上做梦都梦见自己在做采访写稿件。

在做校报助理编辑两年多的时间里,我采访了一些学校领导与老师,他们睿智而深刻的思想和语言对自己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校报的责任编辑苏卓老师。苏老师对于每一期校报都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对于我们提交上去的稿件都是不厌其烦地修改,然后再反馈给我们。

每出版一期校报,就仿佛是在漫长的孵化期里孵化出来的宝贝——用体温、思考、爱心与耐力。校报出版的那一刻,也是我们最欣喜与满足的时刻。因为我们的理念,我们的思想随着校报的出版破壳而出。无肢鸟儿们渴望着振翅一飞——像美妙的音符一样,飞入更多仲恺人的心扉。

把一个事实体现在一篇通讯,把一个人物展现在一个专访,把一个理念放进一篇专题,把一种胸臆抒发在一版“香苑”,宛如把一个音符放入一段乐谱,把一个词语放进一首诗歌,这是在用笔移植一束阳光,用心在播撒一片绿色。校报宛如一枝常绿的青藤,每一片叶子都是生机盎然的,阳光拨动叶上的一滴滴水珠,落在了我们的心田里。

如今,我已经离开仲园,踏上了人生另一段征程。时间会有磨损,空间也常变异,但在与校报结缘的这段人生驿站中,却总让我感到:话别而无法别的美好与回忆,宛如陌上骊歌,挥之不去。

祝福我们的校报,祝福她永远年轻,充满活力!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邂逅校报 下一条:情未了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