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数字校报 >> 正文
数字校报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报》出版200期座谈会发言整理

发布时间:2012-12-17 17:29:45      作者:庄艳冰   发稿排行榜 

10月12日上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报》出版200期座谈会在海珠校区409会议室召开。学校党委书记高志青、副书记高岳仑出席座谈会。校报老编辑、老作者、老读者和老专家等师生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与会人员分享了自己与校报的故事,分析了新形势下我校校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在多媒体环境下如何办好校报,如何更好实现“三贴近”以及如何办好“廖何研究”栏目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高志青(党委书记):

非常高兴能参加此次座谈会。大家的发言充分肯定了校报,并对200期校报的发行表示衷心的祝贺。自1991年创刊以来,校报已经走过了21年的历程。21年来,校报在党委的领导下,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三贴近”。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创新,进一步做好校报工作。

就如何做好校报工作,我谈几点意见:

第一,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充分认识办好校报的重要性。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校报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校报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校报担负着在高校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这一精神为我们加强校报工作指明了方向。办好校报是我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是我校新闻宣传工作迎接挑战的迫切需要。以学习贯彻南沙会议精神,推动学校下一轮大发展为契机,进一步增强校报工作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推动校报在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努力增强校报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读性。二是促进我校育人质量不断提升的迫切需要。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校报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使命。新形势下校报如何增强自身吸引力,将办报育人落到实处显得尤为紧迫。三是弘扬仲恺精神,繁荣校园文化的迫切需要。我校作为一所纪念性高校,仲恺精神已成为激发和引导仲恺人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育理想而努力奋进的重要精神力量。校报如何进一步弘扬仲恺精神,鼓舞仲恺人在学校当前和今后的建设发展中克服困难,成就事业,显得尤为紧迫。四是畅通民意渠道,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迫切需要。要及时准确深入地反映学校各单位的工作情况以及师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广开言路,让大家畅所欲言。针对师生员工的思想和问题的症结及时与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沟通,通过校报在学校与师生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双向反馈。

第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校报工作再上新台阶。我校已进入“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协同创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快速发展时期,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校报应切实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牢记办报宗旨,进一步明确校报地位和任务。校报是学校的党报,是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校报是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校友、有关部门、董事会成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学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二是推动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校报办报质量和水平。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在从事校报工作时,要有新思路、新办法、新途径,才能力争取得新突破。校报应丰富新闻内容,加强深度报道,注重较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精神探索,以新闻作品的思想性、前瞻性、论理性、精辟性吸引读者,从而实现与新闻网的错位发展。三是提高人员素质,进一步加强校报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意培养工作人员的政治敏感性和综合素养。校报总编、编辑和记者要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加强业务学习,工作上任劳任怨,业务上精益求精,为提高校报的办报质量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校目前整体发展势头良好,舆论先行,导向非常重要。我再谈两点:一是表态,学校党委将一如既往支持校报的工作。二是希望,希望有关部门一如既往支持校报的发展,希望校报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增强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学校的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岳仑(党委副书记):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在座的都为校报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我提几点希望:一是续写信史,每一篇重要的报道,都是要考证、核实再发表的。校报对学校来说非常重要,要尽量消除差错率。二是擦亮窗口,校报是社会、校友了解学校的一个窗口,要通过网络传播,拓展传播的渠道。三是巩固桥梁,这是一座友谊的桥梁,要越建越好,越建越宽,越建越长。可以改变桥梁的搭建方式,比如给校友等发送校报的电子版。四是壮大平台,它是师生成长、全面发展的平台。校报是老师成长的平台,更是学生成长的平台,甚至改变了学生的人生。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不经常写一写,想一想,很难成长得快。所以,我给新闻中心学生的赠言是:笔耕不辍,可为人生添亮色。

唐明勇(党委宣传部部长、校报总编):

我们通过今天这个座谈会来表达三层意思。

一是感谢,我代表个人和校报编辑部对大家长期以来对校报的支持、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校报是党委的机关报,学校党委高书记和高副书记不仅从宏观上把握办报的方向,还担任校报的编审,这体现了他们对校报的厚爱、关心和指导。在座的老编辑、老作者、老读者、老专家,对我们报纸提出的建议很有针对性。我们的老编辑总结了一个办报规律,就是校报是个锻炼人的平台。我们的校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今天我们借座谈会这种方式来表达校报编辑部对大家的感谢之情。

二是回顾。校报从1991年12月创刊到现在,已走过21个年头,出版了200期,当年创刊时还是黑白的四开小报。21年来,校报用文字见证了仲恺的历史,呈现校园文化,并用文化推动了学校的发展。报纸取得一定的成绩,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很多同学获得了文字方面的奖项,办报水平不断提高。所以说,无论是办报,还是育人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回顾我们办报的历程,才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幸福。

三是展望。第一版是近期的要闻,是对这个月学校大事的梳理;第二版是教工生活,开辟了“廖何研究”专栏;第三版是专题报道,做有别于网络新闻的深度报道;第四版是文艺副刊,培养了一批关注报纸的文学爱好者。

在网络便捷的当今时代,我们纸质媒体如何运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今天的座谈会是感谢会,是回忆会,更是对策会,希望大家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

蒙光励(原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馆长):

办报不容易,上个世纪90年代办学条件艰苦,我们的校报却办了下来,而且办得不错。除了编辑的责任和水平之外,学校的领导也比较重视。他们虽然工作很忙,但一直关注校报。我重点谈谈对“廖何研究”这个栏目的看法。这个栏目是校报的特色、亮点,对宣传廖仲恺何香凝的事迹,弘扬廖仲恺何香凝的精神,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办好这个栏目,我有三点建议:一是摘选一些外校老师的特约稿件,二是挑选廖何选修课学生优秀的心得体会,三是在校报上发表一些有关廖何的纪念性文章。

余德富(原董事会办公室副主任):

我是校报的老读者、老作者。校报虽然每年只有10期,但她传达了学校党委的声音,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弘扬了仲恺精神,表达了师生的心声。校报是学校的窗口,一些老校友很喜爱母校的校报,很多远在他乡的校友都是从校报了解母校,应该坚持给老校友邮寄校报。

校报的信息量大,资料翔实,对研究学校的历史很有帮助,这是我喜爱校报的原因之一。建议校报向广州地区社会媒体推荐优秀稿件,扩大我校的报道,提高我校的知名度,弘扬仲恺精神。我本人先后在《羊城晚报》发表了20多篇关于我校的报道,今后我将继续支持校报。最后,祝校报越办越好。

黄作缨(原党政办主任):

校报创刊时是在南方日报社印刷的。我们办报花费了很多心血,不但要有能力,还要眼勤、手勤、腿勤,有时要中午加班去校对。成长中的校报从当年的小报慢慢发展,日渐成熟。现在正是金秋时节,硕果累累,这正是“辛勤结出丰硕果,再接再厉创新绩”。

韦俊宗(原思政部教师):

校报越办越好了,我提两点建议。校报对学校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要抓紧,比如学校的迎新工作等,要有重点、有声势地进行报道;找出学生中存在的对学业兴趣不浓厚、认为学习60分万岁,沉迷于谈恋爱等问题的症结,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何蕙芳(原思政部教师):

校报自创办以来,起到了以下作用:宣传了学校如何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道各单位的活动,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对学校各时期的中心工作起指导作用;对学校师生的思想工作起导向作用;学生写文章是学生思想的表达,文字能力的锻炼,是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教育,同龄人之间互相影响的效果更显著;锻炼了学生记者、编辑的能力;是学习革命历史的园地,弘扬仲恺精神的宣传阵地。

办报的不足之处是:形式内容不够多样化;较少看到老师写的对学生有教育意义,对人生有启迪作用的文章;学生中有轻视专业学习,过分重视社会活动的思想倾向,可否利用“香苑”副刊组织文艺性作品来进行引导;可否适当增加版面,刊登散文、诗歌、书画、摄影等文艺性作品,以及猜谜、棋局、古诗句出处考等趣味性的内容;校园内没有歌声乐音太枯燥,副刊可选一些歌曲推广;一月才出一期报太少了,新闻变成历史;办报应有计划地征稿、开设栏目,提高报纸质量。

冯元璋(学报副主编):

首先对校报出版200期表示祝贺,也对校报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果感到自豪。第一,我从学术期刊的角度谈谈办好校报的看法:五个性。一是政治性,把握主旋律,紧跟中央步伐。学术性的刊物在政治方面也需要谨慎。二是思想性,要跟随主流。三是可读性,在不偏离办报方向的基础上吸引读者,文章的选题方面要把握好。四是传播性,去年学报的下载量是两到三万次,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把读者群扩大很多倍,希望校报尝试通过大众平台来传播。五是规范性,数字、标点符号、用字等要符合国家标准。第二,提高编校质量,编辑、主编持证上岗。学报编辑每年参加一次72个小时的培训,包括政治理论、出版的方针政策和编辑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刊物的质量要有保证,务必要提高编辑水平。

我提两点建议:校报每一版的下方要注明责任编辑;第200期可从作者、读者、编者等三个方面约稿,谈谈校报的发展历程。

蔡瑞燕(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馆长):

第一,报纸的编辑、主题立意要高。多做一些组稿、约稿工作。可以有主题性的,如教学的、科研的、活动的,进行有针对性的约稿。二、三版的深度报道,更要在培养作者、读者上面下功夫。向教职工、学生解释校内的政策、方针,让校报成为通报重大信息的平台。投稿的学生通过关注、学习,以后会继续给校报写稿,进而更加关注学校的事情。

第二,校内发行。面对网络的冲击,要培养作者和读者的忠诚度。要有固定的渠道,专人负责。

第三,关于廖何研究。一是校报里面的廖何研究不要拘泥于学术研究,要把研究和宣传结合起来。宣传很重要,对学生来讲是培养和教育。同时,要鼓励学生写作。二是在专题性、针对性方面做文章,廖家史料的时代价值很明显,可以凸显其时代意义。

张平湖(白云校区办副主任):

校报的编辑,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性和深度。这一过程是高强度学习、全方位提升的过程,是融高度、广度、难度于一体的。通过来稿,编辑对学校的事件有全方位的感知,敏感性和业务水平会有一定的提升。

校报办出来,要有一定的可读性、规范性及思想性;要有好的敬业精神,把握校报的时效性,及时把校报寄出去;注重多层次的交流,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

在网络的环境下,如何完善校报?我认为,一是以深对快,二是以巧对新,三是以有对无,四是以面对点。

吴亚玲(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

本人曾兼职担任校报的编辑,学然后知不足,感谢校报这个平台给自己的学习机会。我提两点建议:立足校园,挖掘热点,以生为本,加强校报的育人功能;重视校报的校内发行工作。

邓勿(经贸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担任校报编辑的过程是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我认为报纸的三大特性分别是真实性、时效性和价值性。我办报的体会是要用正确的舆论来引导人,比如9月份针对新生开展教育和引导。

何斌成(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校报是个培养人才的平台,很多学子通过担任校报的助理编辑脱颖而出。比如余显茂,他毕业后进入南方农村报社做记者,现在已成为报社农资公司的负责人。

曾献尼(团委副书记):

一、校报作为平面媒体,具有传播、引导等媒体的一般功能,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发挥校报统战的功能。二、发挥校报对优秀校友、家长等特殊人群的外宣功能,用网络平台把校报做深,比如在迎新时可以做手机报。三、重视校报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学生新闻中心队伍的作用。

劳庆强(图书馆教师):

我主要谈谈可读性。可读性是报刊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可读性?可以编者主导、读者讨论互动的形式去办,从社会时事分析、解读的层面去阐述;校报的主要受众是学生和老师,要贴近生活,可以增加科技资讯、生活问题解答等内容;增加诗歌、散文、书画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师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鉴赏水平。我认为,以上几点可以提高校报的知识性、参与性和互动性。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校外天桥患上“牛皮癣”啦? 下一条:师生热议十八大报告 学精神谈体会思发展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