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数字校报 >> 正文
数字校报

何香凝办学思想及其传承的思考 ——在纪念何香凝先生诞辰13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3-09-06 09:22:38      作者:副校长 向梅梅   发稿排行榜 

今天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我校首任校长何香凝先生诞辰135周年的纪念日。何香凝“为纪念仲恺一生爱护农工、扶助农工的意志”,提议并力主设立仲恺农工学校。1927年,经国民政府批准学校开始招生,何香凝亲任校长15年。他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练和提出的一系列办学主张,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思想。今天,重温她的这些思想,对我们的办学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借此机会谈两个问题:一是何香凝办学思想的基本内涵,二是关于传承何香凝办学思想的一些思考。

一、何香凝办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办学理念:扶助农工

何香凝晚年在回顾创办仲恺农工学校的经历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为纪念仲恺一生爱护农工、扶助农工的意志,特出国到南洋卖画筹募款项,于广州河南建立仲恺农工学校。”这段话鲜明地体现了何香凝的办学理念:扶助农工。

何香凝主张通过培育农工子弟来继承廖仲恺的遗志,达到救国救民、服务社会的目的。她在出席省港罢工工人第十八次会议上的演讲中说:“我中国以农立国,农民最多,工农阶级实占全国民百分之九十以上,大都缺乏知识,生活艰苦。所以孙先生主张国民革命,就特别注意于工农阶级,因为工农阶级所受之痛苦最深,而革命力量亦最大。廖先生秉承孙先生之志,依照国民党党纲,力谋扶助工农,使之同向国民革命路上走,以打倒帝国主义,而达吾民自由平等之目的。国内民众,十分之九,既是工农,不求工农解放,焉能有巩固之国家?没有巩固之国家,安能把帝国主义之压迫根本推翻?”在廖仲恺追悼大会的演说中,她又说:“我国农工占人口十分之九,农工阶级受经济压迫,无路谋生,他一天做十数小时的工夫,且不得两餐饱食,何有余力教育子女呢?全国国民十之九无受教育机会,知识当然落后,国何能强?若要中国强,必须提高农工地位,引导他们有政治知识,方有希望。”

按照何香凝校长的办学理念,仲恺农工学校对工农子弟特别优待,在入学条件和入学后的待遇方面提供了很多便利。为了让学校附近贫苦农民的小孩上学,何香凝还要仲恺农工学校开设附属小学,提出对工农子弟要“尽免堂学各费,衣履自由,不重形式。”对青壮年失学者,则另设平民夜学或工人补习夜学。这些措施为当时的农工子弟打开了接受教育的通道。

(二)办学定位:冀养成有真实学识之实业人才,供国家建设之用

从扶助农工的办学理念出发,何香凝把发展农艺、蚕丝之类的农工学科,培养应用型中级技术人才作为仲恺农工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与培养规格定位。她提出学校要“冀养成有真实学识之实业人才,供国家建设之用。”在复省港罢工委员会函中,何香凝对农工学校的办学定位作了如下阐述:“盖仲恺先生生前努力于工农运动,而对于我国蚕丝业落后尤为关心,时以提倡改良蚕种为念,今不幸工作未完,身遭奸徒狙击,以致其志未能实现。故同人等发起筹建仲恺纪念公园及农工学校,即本其未竟之志,以改良蚕种为要目,故农工学校内容先设蚕桑一科,晚间则设工人补习班。若该校发展,则吾国丝业前途不致落后,经济方面或可挽回,是纪念仲恺先生,亦即救国之道也。”这段话明确回答了把农工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的问题。

鉴于蚕丝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何香凝主张在学科方向上,先办农科,更于农科中先办蚕桑科。在基地建设上,重视学生宿舍、实验室、实验农场等教学条件的改善。在师资配备上,聘请名师来校任教,分别聘用了留日学者杨邦杰为蚕桑部主任,广东农蚕专家程树勋为制丝工场主任、朝鲜籍专家桂应祥任技师。在课程设置上,提倡“大抵以能养成技术员、指导员,堪任助理研究工作及指导农民实务工作为标准”在服务社会方面,从学校开办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学校共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仲字1041号”、“仲字1006号”、“仲字258号”等抗病高产优良新品种,在珠江、长江流域的蚕区推广,被很多蚕农列为“当家种”,并流传到日本与东南亚;制丝工场研究出优质丝制作新技术,无偿转让给省内制丝厂和民间制丝作坊,制出丝质洁白、光泽及丝条均匀的优质丝,提高了蚕丝出口竞争力;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蚕种冷藏库向社会开放,为蚕农储存蚕种提供方便。

从1927年春到1942年,何香凝担任农工学校校长15年,共培养440多名农工子弟成为蚕桑、农艺应用型人才,为发展当时广东的农业经济,特别是为振兴我国30年代落后的蚕丝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办学特色:注重实验

何香凝的办学理念体现在办学模式上,就是注重实验。她提出“不徒骛高深学理,而注重实验,以训练中级技术人才”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何香凝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人人动手,——躬自实践”,倡导和要求学生到生产实践中去提高技能,到社会实践中去磨练意志、培育精神。

1、注重生产实践。在办学过程中,何香凝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反对脱离实际的学院式学习。

一是抓好实习基地的建设。学校建有养蚕室1800多平方米,养蚕300余万头;建有制丝工场一间,配备当时广东最先进的制丝机,每月生产生丝200多斤;开辟桑园、果园、鱼塘、稻田等试验农场168亩之多。此外,学校还建有畜牧场、农产品加工场等。

二是技能训练尤为精严,注重分层次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开设实习、实验,由专任教员及农场助手指导学生在田圃或蚕舍工作,逐年进授较为精细的园艺工作、全造作物的栽培管理等,高年级学生还要熟练运用各种仪器进行农学试验或制丝养蚕等精密工作,务令人人动手,一一躬身实践。

2、重视社会实践。在强调生产实践的同时,何香凝还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强调学生一定要服务社会,要关心国家安宁和民族兴亡。在1938年12月发表的《从战斗中学习》一文中,何香凝对传统教育方式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她说:“现在我们应该不再重复错误,惟有坚决改变过去那种喂鸭式的教育,号召热情勇敢的青年从血的斗争中学习,才能适应当前的抗战需要和战时环境。”直斥那种不切实际、脱离社会实践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

(四)学校管理:务求完密

“管理务求完密”,这是何香凝在办学之初就提出的要求。按照何香凝的这种管理理念,学校的教职员工全部实行聘用制,聘用期一般为半年一期,并实行薪金定级升级及年终奖励制度。这样既稳定了教师队伍,又形成了良好的激励机制。学生修学实行学分制,还建立了学生成绩考查、学生补助发放和各种奖惩制度。这些措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管理保障。

二、关于传承何香凝办学思想的一些粗浅思考

何香凝校长的办学实践距今已经有70多年的时间了,但她的办学思想仍然没有过时,对今天的办学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要结合我校当前实际,继承和发扬何香凝校长的办学思想,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革新理念,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思想保障。

何香凝校长“不骛高深学理,注重实验,培养有真实学识之实业人才”的办学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关于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2008年评估期间就开展过讨论,但到目前许多同志的观念仍然没有转变,总认为高职院校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我校已经成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使学校降格了。教育改革,理念先行。上个月我们召开了第六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如果我们不切实转变人才培养理念,那么接下来的一切改革都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都会成为一种口号或形式,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为什么学校提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主要是出于几点考虑:

一是广东省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省委、省政府一再要求对高校要加强分类指导,分层管理,引导各类型高校合理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省、厅领导多次强调,“985”和“211”工程高校应当重点加强学科建设,主要任务是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一般本科高校应当以教学为主,主要任务是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当强化技能培养能力建设,主要任务是全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广东省出台的《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任务之一,就是实行对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和分类指导,要建立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分类评估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鼓励高等学校在本层次本类型中办出特色,创造品牌,争当一流;到2020年,每类高等学校均建成1-2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学校。《关于全面推进广东省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绝大多数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必须全面加强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入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要求更加注重优化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养成的转变。

为了推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部推出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促进以专业为单元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广东省也提出要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结合,要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和示范基地等。因此,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学校参与新一轮竞争的必然选择。

二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广东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这些都凸显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从解决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迫切需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从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出发,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劳动力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要求很不协调,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根据前程无忧网最近发布的《2013应届生调研报告》,企业方在应届生招聘中重点考察应届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关注应届生的实践经验等,以期更有效地提高招聘应届生的质量。因此,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们顺应经济建设主战场、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三是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虽然我校已有86年历史,办大学也近30年,但在广东现有的37所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中,我们既不属“985”、“211”工程高校,也不属重点建设高校;就办学层次而言,我们没有博士授予权,获硕士授予权时间不长,研究生招生数不多,即使未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按照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和广东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要求,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同时,80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何香凝校长的办学思想,坚持实践育人,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个特色是不能淡化的,只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强化、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这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是学校永葆青春活力的需要。

(二)深化改革,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中带有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一直以来是高等教育不同历史时期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我们要走出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人才培养方式趋同化的发展误区,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要有新措施和对策,一定要深化改革。我们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认真领会何香凝先生办学思想的现代意义,深入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学校上个月召开了第六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随后将会出台《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和《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考核办法》。但是,召开会议和出台文件不是目的,召开会议和出台文件是让大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理清思路、为推动工作奠定基础。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成效,未来几年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一定要提振精神,积极主动投身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切实落实各项改革措施,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改善条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教学条件是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师资和教学设施设备。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我校教师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结构、素质都与学校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在教学设施设备方面,虽然这几年学校加大投入,新建了新校区实验楼,添置了不少教学仪器设备,但是由于以往欠账较多,仍然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因此,当前教学基本条件建设重点是抓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增强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动力;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帮助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自觉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问题,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一切以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同时通过加强管理、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发挥设施设备的最大效益。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十佳青年教师”风采 下一条:秉承何香凝办学思想 坚持生命科学与农业结合 ——谈生命科学学院办学特色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