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22-12-08
种子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早期的五谷杂粮画衍化而来,是中国民间艺术绘画的主要类别。主要使用常见的种子,利用其形状、质地、颜色,通过经典作品转换、照片图像转换、自由想象创作等方法,获得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作。它集高雅的国画,立体感强的油画为一身,使观赏者对司空见惯的种子产生“陌生化”的艺术审美体验。
近年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种科系在实践教学基础上,通过种子画创作培训、种子画大赛、种子画展览等形式,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践行“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促进学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种子画校内展览。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位于广州,是一所以农、工学科为优势,农、工、理、经、管、文、艺、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大学。
2021年11月,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种科系主任崔华威,副教授刘季平、教授郑奕雄等人组成的团队,以种子画作为课程思政建设抓手,参加“广东省首届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负责人崔华威进入“农医组”全省前18名,并获省优秀奖。“种子画+课程思政”模式取得社会认可。
2022年6月,团队“非遗种子画艺与种科专业教学的相融相促”项目,在“广东省高校美育优秀案例评选”中荣获三等奖。2022年7月,团队以种子画创作为亮点,申报中国科协“2022年度学风传承行动精品项目”,获立项支持。
团队聚焦学风主题,结合种业科学家精神,以种子画为载体,经宣传、动员、培训等筹备工作,于2022年9月23日,成功举办了“中国种业功勋人物‘学风故事’校园种子画大赛”。“科学家+学风传承+种子画”的新颖学风建设形式受到师生广泛欢迎。
参赛选手吕奥翔说:“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水稻。我们用大米填充空隙来赞扬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
参赛选手张进廷表示,“李振声院士一生躬耕于田园,归隐于山林,看淡功与名的伟大情操令我感动,他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同时我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为我们负重前行、默默付出的科学家,心怀敬意,向他们学习。”
大赛一等奖的作品名为《稻田老农,无双国士》,作者是高伟健、林锦宇、杨旭森、黄明山。考虑到种子画色彩匮乏,作品设计了袁隆平院士站在稻田前的像素风种子画,用黑白阴影将人物表现出来,再用立体拼贴的方法表现稻穗,在简单留白中彰显袁隆平院士的丰功伟绩。
一等奖作品:稻田老农,无双国士。
借助同学们在种子画比赛中对学风故事燃起的热情,团队原创了中国种业功勋人物“学风故事”短文10篇,指导学生原创校园学风故事17篇,系列短文在“风启学林”平台浏览量超150万。
崔华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种子画创作培训、大赛、展览等活动有重要价值。
“这些课程、活动传承了我国种子画非遗项目,实现了大学专业教育与美育的融合。以种子画为载体,教师开展了新形式的教研活动、学生拓展了创新创业项目领域。而师生所探索的种子画创作方法又以科普的形式回馈社会,让更多青少年爱上种子、爱上种子画非遗项目、爱上科学探索。”崔华威说。
下一步,团队将立足种子画,探索学风建设的更多可能,在文化传承中求新意,在五育融合中开新途,在学风建设中辟新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