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3-05-31
学生正在练习修剪罗汉松。
正在给学生分享农业经营经验的曾令华。
小院大力量之小院大特色
“曾社长您好,我毕业后希望能成为一个农业经理人,请问您在这方面有什么建议?”在广东白云罗汉松科技小院里,一群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学子在研学课期间向他们的校外导师,燊之源罗汉松专业合作社社长曾令华请教着。
今年年初,白云首个国家级“科技小院”(广东白云罗汉松科技小院)落户白云区燊之源罗汉松专业合作社。据了解,未来该合作社将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力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人才。
需求
农民老龄化凸显 基地亟须新型人才
位于钟落潭镇登塘村的燊之源罗汉松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现有注册社员120名,带动周边350多户农民从事罗汉松种植。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该合作社罗汉松销售额达1200万元。
据曾令华介绍,十年来,合作社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现开拓种植基地7个,种植十多个品种的罗汉松,总计面积1820亩。从种子的培育、培植、定型、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基本形成一条龙全产业链的模式,如今是全省规模最大的罗汉松基地、广东省十大最具潜力农民合作社、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社。
然而,随着当地的年轻务农者数量大量下降,合作社面临着社员老龄化的趋势。“绝大部分社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而全产业链模式对人才有更高的要求。”曾令华表示,合作社5-10年的发展计划是建设罗汉松研究院、罗汉松交易中心,而摆在面前的,就是对专业人才的急切需求。
破局
校企合作创新研究生课程
人才从哪里来?距离合作社仅有数公里远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向合作社抛来了橄榄枝。据了解,早在2014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与合作社开始合作,该合作社的罗汉松种植经营基地开始接受该校经贸学院本科生开展实践教学。2022年3月1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广州市白云区燊之源罗汉松专业合作社签订申报合作共建“广州市白云区罗汉松科技小院”的合作协议。2022年7月29日成为国家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批准、立项建设的国家级“科技小院”。
“此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与白云区燊之源罗汉松专业合作社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长期为本科生提供一个开展社会实践的基地,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助力乡村振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立彬对南都记者表示,“科技小院”成立后,可为研究生创新开拓课程提供新思路,将课堂从书本搬到田间。
南都记者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了解到,目前已有符林光、王亚茹、卢晓鹊、周昊、温于乐、吴芷殷六位全日制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先后入驻该科技小院。其中,符林光完成论文研究工作并获得硕士学位;王亚茹、温于乐获得校级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立项项目。此外,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广东白云罗汉松科技小院开展了一门研究生学位课程实践教学,即《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蔡立彬表示,未来将会以广东白云罗汉松科技小院为依托,开展罗汉松全产业链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探索。“例如我们有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这样的硕士学位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到基地观摩,了解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运营模式;风景园林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罗汉松的外形设计;农业管理、农村发展这些偏文科专业的学生,可以以农业合作组织这种新的产业组织,开展农业现代化的研究。”蔡立彬还透露,由于学院和罗汉松专业合作社的距离很近,研究生、本科生骑个单车就能到合作社,非常方便。
“希望每年能够保持有10位常驻的研究生,学生毕业后愿意留在合作社工作,这样就能弥补农业企业人才紧缺的不足,真正做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蔡立彬如是说。
作为科技小院的校外导师,曾令华见证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学子在田间地头培育出一株株的罗汉松,也从学院引进来红火蚁防治、罗汉松养护、无人机施肥喷药等技术。他表示,合作社将以其为载体,大力培养“三农”人才,不断深化科技兴农,为加快罗汉松产业研究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献计出力。
(刊登于南方都市报2023年5月31日EA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