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8 来源:南方+

近日,广东有19名青年被授予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为记录新时代青年到乡村一线建功立业的新故事,展示南粤大地上乡村蝶变和脱贫奔康的新浪潮,特推出全媒体报道“乡村振兴青年说”。
策划:孙朝阳 黄学佳
统筹:赵文君 陈丹佳 韩安东 陈理
(视频|张文浩,时长共5分04秒)
一个陕西汉子,跨越粤东西北的广袤土地,行走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一点点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一晃就是13年。
高考时填报的“冷门专业”已然成为身体力行数十年的方向,作为国内较早涉足农村社工方向的成员之一,张文浩将农村的所见、所学、所感化为实践,致力于总结推广广东农村建设与治理经验模式。
“乡村是一所流动而广阔的大学,这些年足迹遍布广东50多个县市农村,最大的感想还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可以用所学联动更多人,改变山乡面貌。”张文浩笑着说。

2018年5月,指导增城区双合寮村学员温祖榕,开展产品和村庄推广

仙娘溪村位于从化,虽然与广州近在咫尺,但是它深藏在山中,并不广为外人所知。
2009年,张文浩第一次来到仙娘溪村。狭窄泥泞的道路,密密麻麻、低矮破旧的农房印入眼帘,一股落差感涌来,“这和我以往看到的广州很不一样。”
如何通过自助与互助让农民真正成为村庄的主人?作为一个外地人,获取村民的信任,是摆在眼前第一个难题。张文浩在仙娘溪村住了下来,开始与村民同吃同住,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帮农户干起农活。“我要慢慢融入这个岭南小村落,他们的信任是我最大的动力。”

张文浩(左三)与农科院同事开展工作。
与村民相处得多起来,张文浩的工作思路也渐渐打开。祠堂与民居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各种原生态作物好吃又健康。怎样让这个偏僻内秀的小山村致富奔康呢?他开始运用整合的社会工作方法,按照村民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建立起自发性的小组,从而把个人特长和村庄发展联系起来。
经过和村民的逐一走访、谈话,一个个村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组织开始出现:仙娘溪乡村旅舍妇女小组、青梅产品加工互助组、返乡青年文化导赏小组……这些以合作社模式运营的小组,所产生的收益由村民共享,建起一个个乡村发展的“蓄水池”。由八位妇女经营建立起来的仙娘溪乡村旅社就是“蓄水池”之一。
作为初创的“八仙娘”之一,易红霞见证了互助组通过保育传统建筑,把仙娘溪村从以前人都少见的偏僻小村,经营为如今外国人都会光顾的“网红村”的整个过程。“记得接待第一批游客,第一次分钱分到凌晨两点。虽然每人就分了20块钱左右,但真的特别有成就感。”如今,虽然社工已经离开,但这些小组还在自发运行着。乡村旅社妇女互助小组三年后开始独立经营,社员自己当起“老板”,规划着联动周边发展生态体验游。
在村里各小组的共同努力下,从2010年到2017年,仙娘溪村社区“蓄水池”累计超过280万元,还实施了村里最老的围屋的修缮工程。这一实践不仅显著改善了村民生计,也保护和传承了村庄传统文化。这段经历也被张文浩写入论文中,获得民政部首届全国优秀社会工作项目一等奖。

诚然,从事农村社会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在乡村开展社会工作时常让我感觉像一场超前实验,会有层出不穷的困难和惊喜。”在2014年,一次带领学生在韶关市新丰县梅南村开展工作时,张文浩就遇到了难题。
因为开办村民小组,牵涉到了村内利益重新分配,一位村民很不理解,甚至来村委会堵门。“当时我和学生都在里面,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很多村民自发来劝解,甚至该村民的父亲也上门劝说。
但他的心结一直没有解开,直到一次帮该村民的亲戚盖房打地基,由于人手不足,张文浩主动上阵帮忙。就在他挥着锄头干活时,这位村民主动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一起干过活,就是朋友了。”原来村民认为他是外来的,却对村里情况指手画脚。当发现张文浩是真心实意帮助大家,心结也就慢慢解开了。

张文浩在潮州湘桥区指导合作社工作。
与村民打成一片后,张文浩开始思考“从化模式”能否在这里复制。有温泉、有密林,更有绝美的田园风光……经过半年的走访考察,张文浩发现梅南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活化老围屋、建设乡村旅社的念头冒了出来。
得益于省民政厅的“造血”项目支持,废弃的民宅修葺一新,改建为农家风味浓厚、可同时接待40多人住宿的乡村民宿。观赏粤北乡村田园风光、浸泡邻村含氡温泉、开展密林徒步运动……建成开放两年时间,该民宿就接待旅客3000多人,总收入达40多万元,团体预约体验的游客更是源源不断。

张文浩带领学生调研村庄文化旅游资源。
在张文浩的带领下,学生们将赋闲的村民培训成生态导赏的服务人员,指导妇女小组负责做饭、加工农产品、工艺品等。在梅南村生活了50多年的李凤莲就是妇女小组成员之一,她欣喜地发现原来自己的刺绣手工艺品还可以卖钱。“眼看着大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每次儿子回村都感慨大变样了。”
“希望总结好的经验让更多地方受益,这是我走在这条路上的初衷。”张文浩表示。

对于张文浩来说,帮助乡村建设固然重要,带动和培育投身乡村建设的人才更让他有成就感。
时常刚下讲台,又奔赴下一个村镇的课堂,成为他的工作常态。从教室里,到礼堂里、广场上、榕树下、池塘边,张文浩的课堂形式总是很接地气。从指导社区建设服务、生态种养、农旅体验,到电商直播、农产品加工等创新创业实践,他涉猎和学习的领域越来越多,带动的新农人也越来越多。
从2016年至今,每年暑假,张文浩都会带领学生到广东韶关市、清远市等各地市20多个村庄,开展为期5周的“全方位驻村”。如今,一个涉及6个地级市、12个县区、26个完整的农村社会工作案例库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建立起来,也大大丰富着师生的团队样本和研究案例。

张文浩在驻村地与学生开展社会工作培训。
行走在这条路上,最令张文浩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学生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谢耀锋就是其中之一。“22岁那年,我和老师、同学共同组建的团队,尝试乡村社区公益项目,虽然项目最后并未成功,却也积累了宝贵的带领创业项目落地的经验。”这次失败的尝试让谢耀锋萌生了“造乡文化”的创业想法。在毕业后,他开始从事与乡村相关的旅游开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力量。5年来,行走50多个县区,张文浩像育种一样,培育新农人超过1万人。学生中又有一批优秀的广东乡土专家“出师”,将先进的理念与经验传递给更广阔的乡村。

张文浩授课的社会工作人才培训班。
“我始终坚信人才是乡村建设的关键,希望农村可以成为安居生活的乐土,和城市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张文浩憧憬的未来乡村“理想国”。

感受生命影响生命的力量
●张文浩
社会工作是一个从西方引进的学科,我认为最好的本土化方式就是走进乡村。
我从陕西农村长大,是农村养育了我。身边很多人不理解,本就是从陕西农村走出来,为什么还是选择每天奔波在乡村道路上?这与我曾在四川汶川参与灾后重建的经历分不开。
看着村民上山挖草药换钱,在“破碎河山”里精心种出来整齐的青菜,到晚上围着火堆跳起锅庄舞……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乡村文化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互助,社会工作专业在现实中的价值。正是这段深刻的经历,让我坚定了服务农村的工作方向。
至今我仍记得第一次走进广东农村的触动。那是和很多常人理解中截然不同的世界。行走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一点点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发现制度性、根源性的问题。这段经历让我迅速成长,也开始反思我们能力的边界在哪里。

2022年1月 带领团队与饶平县东山镇政府、驻镇工作队开展乡村农旅规划设计对接
在我看来,乡村是一座更广阔的大学,时间会给你一个答案。十年前的乡村和如今已经大有不同,正应了那句话,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一方面是乡村价值在凸显,另一方面也是政策导向所致。农业经理人、高素质农民等一系列新职业、新领域的出现,为大学生干事创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参与了广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感受到生命影响生命的力量。人才队伍建设不同于产业助农,我更关注它的可持续运营为农村注入的内生动力。培养农村社工,不能局限于课堂。只有走进乡村,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身处乡村独有的环境,在基层中锻炼人才,面向农村培养人才,更好地服务三农,也是我作为农业院校党员的天然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