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快网 时间:2022-02-24
探寻往昔峥嵘,知校史校情,明责任担当。记者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获悉,刚刚过去的寒假,仲恺师生赴韶关乐昌市开展抗战时期仲恺学校迁移史资料挖掘与拍摄活动,共同促进校史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利用。
据悉,抗日战争时期,以国立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仲恺农工学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前身)等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纷纷内迁至粤北,于烽火硝烟中艰难办学,延续教育火种。但随着当年办学遗址遗迹的不断消失,见证人和知情者慢慢减少,挖掘与重现这段尘封的、模糊的历史任务迫在眉睫。

为做好校史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利用工作,并结合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建设,引导仲恺学子探寻往昔峥嵘,知校史校情,明责任担当。2月16—17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曾秀兰教授带领师生一行6人赴韶关乐昌市开展抗战时期仲恺学校迁移史资料挖掘与拍摄活动。在两天的时间里,先后到抗战时期位于乐城街道张溪村的该校办学旧址和坪石镇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调研。
16日,拍摄组一行到达位于乐城街道张溪村的办学旧址。全面抗战爆发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共经历了5次迁移。其中1940年9月-1944年8月,学校转移到乐昌县西乡桂花村(现属张溪行政村),在乐昌共办学3年11个月,为抗战时期异地办学时间最长的阶段。现旧居独留一栋,旧址仅剩空地。师生们对部分知情村民进行了访谈与拍摄。参与学生表示,看到这些遗址遗迹在不断消失感觉到更有责任、有义务去挖掘与重现这段尘封的、模糊的历史。

记者还了解到,为加快历史资料的挖掘保护与利用,2021年暑假期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同样组织了师生一行11人赴学校抗战时期在罗定的办学旧址——素龙街道七和村委松䓣村的国宝黄公祠进行拍摄调。
该旧址2019年被评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被列入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第二批)——“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历史文化游径”。师生一行参观与了解了学校迁徙至罗定办学的历史背景、办学旧址保存与利用现状、基地规划建设等具体情况,重温学校在抗战烽火中弦歌不绝的峥嵘岁月,并和学校在罗定办学时的见证人进行了拍摄和访谈,为扎实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进一步挖掘华南教育历史内涵,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