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仲恺 >> 正文
媒体仲恺

云浮日报:花生撑起亿元产业梦

发布时间:2025-07-17 20:44:08      作者:曾献尼 龚慧枫 邓艳桃   图片:   发稿排行榜 

来源:云浮日报 时间:2025-07-12

盛夏七月,云安区富林镇的万亩花生基地迎来丰收。田间农机轰鸣,车间油香四溢,文化广场活动纷呈——这“三产融合”的火热图景,是“百千万工程”深度赋能、科技特派员扎根一线带来的金色希望。一颗小花生,正撑起云安乡村振兴的亿元梦想。

科技赋能:破解产业痛点

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农村科技特派员第二轮重点派驻工作的实践样本,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组建的跨学科团队持续赋能乡村振兴。该校重大项目办主任万小荣教授、现代种业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奕雄教授领衔,农业与生物学院刘季平、支庆庆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宇翔博士,以及‌驻富林镇农村科技特派员叶波副教授、杨丽萍副教授、于金伙工程师等专家全程参与,为产业升级提供高校智慧。

这场产学研合作始于2024年11月。当时,云安区工信局有关负责人带队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对接技术需求,双方围绕花生产业提质增效达成合作意向。如今,特派员团队已深度融入云安农业发展,近日在富林镇南阳村人才驿站完成重点派驻任务挂牌仪式后,专家团队立即深入万亩花生种植基地和福禄满花生深加工基地调研。针对花生单产水平偏低、精深加工附加值待提升、销售渠道单一等产业发展关键瓶颈,专家组现场提出全链条解决方案,为构建“种-产-销”一体化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模式创新:推动三产融合

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牵头、依托富山实业发展(云浮市)有限公司建设的云安花生研究院,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研究院立足“科技赋能、三产融合”定位,构建“科技创新-产学研转化-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体系,为传统农业注入新质生产力。

在科技创新层面,研究院重点推进三大工程:建种质资源库优化品种性能,推广“春花生+晚水稻+冬油菜”轮作模式及“三减”(减肥、减药、减工)绿色种植技术,构建“五良融合”(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良田)体系并配套土壤改良技术,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

产学研融合方面,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动规模化种植向深加工延伸,规划建设农旅生态区,打造集种植体验、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融合发展示范区。

在社会服务板块,依托高校专业力量开展田间技术培训、研究生驻村实践及科普研学基地建设,构建“生产-科研-人才”联动机制,培育本土技术人才。

品牌升级:提升产业价值

在富山实业的自动化车间,本地花生经现代化生产线加工成花生油与南乳花生。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原料,既保品质又助农增收。其子公司铁生食品凭借150年历史的南乳花生与豉油膏制作技艺,成为云浮唯一拥有双非遗资质的企业,通过“古法+现代工艺”实现规模化量产。目前,“云雾山花生”商标正式授予云安区富和农业公司,郑奕雄教授等科技特派员被聘为技术顾问,从种植到加工全链条提供支撑,推动“土特产”向品牌化、高端化升级。

三产融合:撑起亿元梦想

云安区以花生为支点,撬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千年古郡·缤纷富林”徒步路线串联连心湖、南洋村与万亩花生基地,游客可体验农耕乐趣;连心湖广场的“花生趣市”“青春集市”集中展示托洞腐竹等特产及花生文创产品,生动诠释“产区变景区、劳作变体验、农品变商品”的转型逻辑。

数据显示,云安区花生种植面积5.75万亩,年产值约2.3亿元。核心产区富林镇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亩产干花生600斤以上,亩均收益超4000元,带动农户增收20%,新品种使出油率提升5%。高二村研学基地内,科技特派员带领青少年开展种植实践,田埂间专家讲解新品种特性,传统农耕与现代技术交融共生。加工车间内,印着“云安印记”的花生油、南乳花生正发往粤港澳大湾区,让“土特产”的醇香跨越山海,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名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广东科技报:仲恺学子“多彩良田”实践赋能乡村振兴 下一条:羊城晚报•羊城派:助力塘口产业振兴,仲恺学子打造“彭垌黄皮”品牌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