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我校学工干部压力应对与心理调试能力,学生工作部(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于近期组织开展了4场心理支持与成长团体活动。
【活动一】舞动团体活动
心理中心专任教师温馨带领12名学工干部,围绕“压力探寻与释然”的主题,进行感悟和探索。
团体以“松鼠与大树”、“抓怪兽”作为热身活动,引出成员近期体验到的情绪和感受,通过表达和倾听,让成员之间寻找初步联结。

然后,集体探讨“踢猫效应”,引导成员认识到情绪对自身以及周围对象的影响。接下来,每个小组进行团体演绎,“无声”地将事件中的情绪和感受用人际互动的形式表达出来。最后,带领者让每个小组抽取一张珍爱卡,结合卡片的文字提示以及小组头脑风暴,得出压力应对和情绪调节之法。

压力释放的途径到底在哪里呢?答案在成员自身,每个成员都分享了自身的感悟和收获。成员“芝士”(昵称,下同)表示:“当看到其他小伙伴与自己有类似感受时,感受到了一种联结和温暖,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成员“火龙果”说:“在团体中感到被关注和支持,内心产生了更多了力量”,成员“茄子”表示:“活动过程释放了自己的压力,希望以后多举办此类活动”。
【活动二】自我观照团体
心理中心专任教师李玲采用“巴林特”小组工作模式带领15名学工干部围绕学生工作中常见的心理危机案例进行剖析,引导组员从不同视角感受案例立场,获得关于案例的处理经验和团体心理支持。
李玲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巴林特小组的性质,接下来由管理学院梁其才副书记呈报了一个心理危机案例,随后李玲老师引导案例呈报者挑选其他成员分别扮演案例中提到的“当事人”、“领导”、“父母”、“辅导员”、“室友”等角色并进行雕塑。每个角色在雕塑中充分地体会情绪、想法和联想,以帮助案例呈报者能够更好地厘清案例中每个人的想法和期待。

参与活动的老师表示,通过小组活动再度审视了心理危机事件处理中被忽略的问题,特别是在关系处理中,开拓了新的视角,提升了共情能力。
【活动三】疫情减压小剧场
心理中心专任教师冯一丹采用“一人一故事剧场”形式,让参与者聆听分享者的故事来演绎其情绪。

12位成员作为故事分享者,讲述近期引起自己情绪波动的事件,其他成员认真倾听,并将自己理解到的故事情绪用肢体动作演绎出来。当看到一幅幅属于自己故事中情绪的“流动塑像”展现在自己面前时,分享者收获了被理解和支持的感觉,释放压力、收获快乐,并且增加压力应对的信心。
【活动四】正念减压工作坊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专任教师孙莎莎在心理中心团辅室面向学工干部开展“正念减压工作坊”活动。
在成员自我介绍之后,莎莎老师让每位成员运用“内存”圆盘评估自身近期认知资源被占用的事件,然后依次进行分享。在大家畅所欲言的过程中,认识和探索自身压力源。随后,莎莎老师引出“正念”,细致讲解其理论中“有意识”、“对当下”、“非评判”、“觉察”和“身心对焦”等概念意义,通过讲述真实案例教成员正确运用“正念”的理念来缓解压力、释放压力。最后,莎莎老师带领成员们体验“身体扫描”正念练习。参与此次活动的成员老师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不仅认识了“正念”,同时也感悟了很多生活道理,希望以后能够继续把“正念”运用到生活中,进一步提升幸福感。
通过4场团体减压活动,学工干部广泛表示收获颇丰,希望组织未来多开展此类活动,提供自我探索、自我觉察和自我疗愈的心灵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