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到6日,新时代红色文化服务团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立彬教授的带领下到韶关乐昌、河源东源调研并进行乡村服务。
服务团先后前往韶关北伐战争纪念馆、韶关市大众教育培训学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中山大学法学院的办学旧址、东源县涧头镇大往村、义合镇下屯村、顺天镇金史村和大坪村、船塘镇老围村、东源县博物馆等地,服务团通过一路的走访,和当地领导座谈交流,查看资料等对韶关乐昌、河源东源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行了全面调研,对两地的实施状况、存在问题和相应对策有了大体了解。第一,抓党建促脱贫。乡村振兴,首先需要高度重视和头脑的一致。作为组织头脑的各级党委的思想建设就要摆在前面。在服务队调研过程中,发现这方面做得都非常出色。如东源涧头镇大往村乡村振兴的首要切入点就是抓党建。又如顺天镇金史村,村党总支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坚持“五建推动五振兴”,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打造特色精品村。第二,活化红色和历史资源助致富。处于粤北山区的韶关和河源,是客家文化的传承地,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人才支援和战略支援。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如何挖掘这些红色资源和古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并活化成为乡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创造经济效益,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第三,抓生态振兴以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同于改革开放始初的重工业、大规模的开发,乡村振兴走的是一条因地制宜,注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更合适乡村的具体情况。在服务团考察的乡村中,坚持人才兴村、生态富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构建生态治理体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了共识。第四,对口帮扶助出成效。精准扶贫是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扶贫工作的战略转变,既确保了精准又要追求长效。一对一帮扶、对口帮扶更好地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更具针对性。对口帮扶包括基础设施的铺建、产业扶持、人才支持等方面。据驻村干部介绍,作为对口帮扶东源的深圳各单位,这几年通过发展养殖、种植、光伏发电、转移性就业等系列方式,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效。
在8月6日上午召开的服务团队总结会议上,队员们一致认为,在韶关、河源的乡村振兴服务实践过程中,大家都深刻地体会到乡村振兴这一战略得到了有力的贯彻和落实。王伞伞博士说,各地对“红色村”的打造彰显了对红色资源的重视、对文化资源的保护。这些地方都可以作为我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跟随调研的新时代羊城青年先锋宣讲图成员之一的黄露璐同学说,乐昌仲恺旧址的考察,让人感慨那个时代读书学习真的很不容易。因为读书环境的简陋,社会环境的复杂,那个时代的师生在学校教与学的同时还要考虑躲避敌人的袭击。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真的很好。另一新时代羊城青年先锋宣讲团成员之一的韩卡文同学也表示,一星期的考察实践,了解到河源和韶关地方乡村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打造了各自的乡村特色品牌,并通过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文旅融合,将红色文化传承和发扬出去,但这也需要更多的新时代青年参与到宣讲的队伍中来,真真切切地讲好红色故事,并以此推动各地红色文旅经济的发展。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脑袋里要有知识,心里头要有情怀,脚下边要有正气,积极走出去实践,让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深入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和信仰,有机会成为下一个红色文化的发扬者和传播者。蔡立彬教授总结说,这次乡村振兴服务实践,让我们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是将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统一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让农业发展成为一个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让我们有回得去的故乡、望得见的乡愁是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目标。以大地为书,以阡陌为笔,这次乡村振兴服务实践也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满满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