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深挖善用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等校内红色资源,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深度挖掘整合红色基因和红色印记,以“走新”且“走心”的方式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校。
红色血脉,薪火相传
我校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廖仲恺先生为名,前身仲恺农工学校是1925年廖仲恺先生遇刺牺牲后,其夫人何香凝为寄哀思,完成其“扶助农工”的心愿,与国共两党有识之士共同倡议创办,旨在培养振兴国家经济的人才。学校于1927年正式招生,何香凝先生首任校长15年。
(海珠校区行政楼前的廖仲恺先生铜像)
(海珠校区的何香凝先生汉白玉石像)
学校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壮大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爱国主义精神是仲恺精神的核心,与团结奋斗、扶助农工等精神品格是始终贯穿于94年办学历程的红色基因和精神主线。
学校在多年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红色基因,校内红色资源丰富: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杨尚昆、王震先后为校园内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廖仲恺铜像、何香凝汉白玉塑像和廖仲恺纪念碑题字。此外还有曾是上世纪30年代华南地区最大的蚕种冷藏库和蚕种改良实验室,收藏有廖仲恺先生遇刺身亡时的血衣,现被列为“广州市历史建筑”的“乐干楼”四合院。
(位于海珠校区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和廖仲恺先生纪念碑)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是省内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馆内全面展示廖仲恺、何香凝及其子女廖承志、廖梦醒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矢志革命、前赴后继,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历程。自建馆以来,不仅是省内外游客瞻仰纪念廖仲恺何香凝先生的好去处,也是仲恺师生“身边的爱国主义课堂”和思政教育阵地。
作为全省首批“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高校,学校注重在廖仲恺先生诞辰、何香凝先生诞辰、新生入学、新教工入职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举办敬献花篮仪式、观看电影《廖仲恺》等独具特色和仪式感的纪念活动,不断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爱党爱国爱校的观念意识和对学校的价值认同,激励一代代仲恺人继承和发扬传统革命精神和学校优良作风,多年来取得显著成效。
深挖善用,整合资源
为纵深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学校党委统筹谋划,深挖用好校内红色教育资源,将革命传统教育牢牢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之中,面向全校全覆盖开展“不忘办学初心 牢记兴农使命”主题党团日活动。活动内容由参观和座谈两部分组成,包括组织全体师生员工参观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瞻仰廖仲恺铜像及何香凝汉白玉石像,重温学校94年波澜壮阔、砥砺奋进的办学史,廖仲恺何香凝两位先生的革命故事以及何香凝先生与中国共产党人携手奋斗近半个世纪的统战佳话,深刻感受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实现数度跨越,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工为优势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多科性本科大学;到仲恺科技孵化园参观学校人才、科技支撑广东乡村振兴工作成果展示以及白云校区二期建设规划,了解学校近年来始终秉承“立足广东、面向基层、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带动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社会服务和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可喜成就。
完成参观后,师生党支部开展“政治生日”仪式,过“政治生日”的师生党员分享个人体会,并由党支部书记主讲“微党课”,全体党员学唱《我宣誓》。主题团日活动由各二级学院团委书记(副书记)或班级团支部书记主讲“微团课”,重温入团誓词,团员青年齐唱《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师生分别开展“不忘办学初心 牢记兴农使命”主题党团日活动)
“不忘办学初心 牢记兴农使命”主题党团日活动通过对学校“办学史”和“发展史”的纵横比对,片段式截取与节点式提炼相互结合,使全体师生员工进一步明确“注重实验”“扶助农工”的办学理念和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更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史料,组织撰写重点突出廖仲恺、何香凝一家革命精神和学校光荣传统的讲解词,为大力发扬革命精神、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发挥了应有作用。
“不忘办学初心 牢记兴农使命”主题党团日活动是一节的“行走的党团课”,将校史中蕴含的丰富红色资源转化为学习“四史”的生动教材,高度契合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学子对“情境化教育”的内在需求,使党史学习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见行见效,自4月下旬开展以来即以鲜活的形式、生动的方式赢得校内各二级党组织,特别是学生党员的欢迎和支持。截至6月上旬,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进行红色宣讲、党史宣讲报告会146次,接待参观达122批次、4400多人次;科技孵化园接待校内各级党组织和单位团体33批次,近1000人次。多个校外单位也来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