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仲园思政 >> 理论学习 >> 学习参考资料 >> 正文
学习参考资料

武汉大学合校10年融合优势转为人才培养特色

发布时间:2010-11-23 11:09:33      作者: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0-11-10   发稿排行榜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上,武汉大学荣获第二名。武大研制的具有自然环境感知与智能行为决策能力的无人驾驶车辆验证平台,是国家“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据研究团队总负责、该校常务副校长李清泉介绍,此项目团队成员集中了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与机械学院等数10位青年教师与学生,经过近一年时间才研制成功。而这类大策划,在合校前任何一所大学内部是几乎无法独自完成的。合校10年来,武汉大学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人才培养改革,取得累累硕果。

教育理念创新

在“十年和合”中推进通变

不久前,从2010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上传来喜讯,武汉大学荣获总冠军。而代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最高水平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2009年武大以获奖总数12项、一等奖3项的历史性成绩,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而这只是武大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缩影。

10年前,原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实现强强联合。合校后如何凝聚人心,促进新的发展?在深刻分析世界高等教育形势后,学校制定了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组织实施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卓越工程,抓住质量和创新两大主题实施高水平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

如何培养杰出的创新型人才?武大依托“创造、创新、创业”的“三创”教育理念,完善管理机制,推进国际合作,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中走出创新之路,在“十年和合”中推进“十年通变”,探索出开放型学习模式、创新型教育模式及中外联合办学模式,拔尖人才和创新成果批量产生。

“和合和通变,与百年武大有着精神上的相续和理念上的相通,折射出一种和谐融通、顺时而变,志存高远、求真求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武大精神。”担任新武汉大学8年主要领导职务的顾海良校长感慨万分。

教学管理创新

让想成才的学生获得成功

原本还应在武大物理基地班读大三的邓量子,如今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休斯顿大学跨级攻博,并进入世界著名实验室“得州超导中心”。去年5月8日,受邀前来作客“珞珈讲坛”的著名超导物理学家朱经武教授,评价邓量子是“所见到的最有潜质成为物理学家的学生”。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宽松、自由、创新的环境,只要你想学习,就一定有条件获得成功。”邓量子通过电子邮件告诉记者,“当研究陷入困顿时,哲学的思维和艺术的灵感不知不觉帮助着我,而这要感谢武大为我们提供的自主选择学习。”

合并后的武大实行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其中,学生入校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专业,跨专业选修第二学位等,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

武大自2001年开始打破“一考定专业”的限制,首次在国内高校尝试自主选择专业。从2005年开始,学校将转专业的比例提高到10%,而后又推行按大类招生、跨院系跨学校选课等制度,使武大成为学生自主选择度最大的高校之一,4校合并产生的优势更加彰显。

研究生教育方面,武大在全国高校率先推行中期考核分流、师生互选、硕博连读、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导师制;最早一批开展文科应用型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最先在全国推行硕士研究生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改革;创建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模型;作为首批试点高校,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全国最先推行“1+4”硕博连读改革……这些改革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新鲜经验。

教育专家认为,灵活开放的教学管理机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因材施教的内涵应该包含“因材授学”,这才是培养杰出的基础人才和应用人才的有效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创新性人才培养起来才可行、可靠和可得。”武大副校长李斐说。

培养模式创新

建跨学科人才成长平台

研制出钮绿特新型伤口敷料,荣获“挑战杯”创业大赛金奖,拥有8项国家发明专利,创办锐尔生物科技并在3年内使企业固定资产突破千万元……前不久,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励志创业先进典型,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生吴斌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专家预测,吴斌的公司未来几年效益将达数亿元。

吴斌2002年就读武大临床医学本科,后攻读市场营销专业硕士研究生。他还记得,2006年组队参加创业大赛时,10名团队成员分别来自医学、生物、化学、环境、经济等不同专业,而指导教师来自资源与环境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吴斌说:“没有合校后形成的独特而优越的办学环境和条件,我们的理想无法变为现实。”

把发展定位于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新武大,如何让学科综合优势和快速提升的科研优势、国际化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该校副校长黄从新介绍,“主动因应培养拔尖人才的时代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富有鲜明武大特点的路子”。

武大积极探索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跨学科培养模式和中外联合培养模式。合校后,该校相继开办了数理金融等8个跨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形成信息化测绘人才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国家部委共建中国边界问题研究院等6大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平台等。其中,许多试验班和大平台,不仅是相关专业之间交叉,而且是文理工医之间深度融合。

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积极性。10年来,像吴斌这样的“三创”人才在武大大量涌现。

让创新成为常态,这是武大合校10年来人才培养硕果累累的根本原因。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五中全会精神解读:展望“民生工程”新目标 下一条:上海交大医学院实施本科教育“班导师”制度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