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多功能厅内人头攒动。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Edmund S. Phelps教授的发言引得阵阵掌声,讲台大屏幕上切换着学生小组创新项目汇报的幻灯片,两侧大屏幕上则滚动着网络现场直播以及场外观众发自微博的连番提问和评论。
这是2011年“互动讲台” (iPodia)《全球创新的原理与实践》课程的“异地同窗、教育无疆”成果展示会现场。
活跃在“卢志扬大师创新工作室”内的60名中外学子,对这一天期待已久。这60名学生,各有20名分别来自于北京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和台湾大学的不同学科专业。
这场全球高等教育创新的盛会,不仅是“互动讲台以学习者为中心、跨文化和零距离互动教学”这一新教学理念的展示会,也是来自三所世界一流高校60名本科生之间半年来“异地学习、同窗友谊“的纪念会。
自2011年1月开课以来,三校学生在各自的校园中,通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互动教学系统,进行持续的异地同步交流学习和小组创新实践。从时空环境来看,三校学生相距甚远,但在合作学习的角度上,他们从未有过丝毫的生疏感。
课堂上,担任这项实验课程主讲老师的北大创新研究院院长卢志扬教授通过幽默、通俗的话语,将重要的抽象创新理念转换成形象生动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卢志扬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相互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进行不同的文化观点和专业思想碰撞,从而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增强他们全球创新的实力。
除此之外,为了使异地交流更加有效,三校学生利用各自的假期进行了短期互访,以建立面对面的情谊。2011年1月,北大学生访问台大;2011年5月,南加大与台大学生一起到访北大。三校学生彼此碰面,通过共同参访企业、分享创意等活动,进行深度的亲身交流,体验文化差异并寻找创新机会。
在课程中,北大、台大、南加大三校学生分成9个小组,分别围绕“环保意识”、“资源管理”等主题,通过影片制作、社会调研、问卷走访、活动舞台等各种形式,向北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展示多文化交流、多学科合作、互动教学的创新项目成果。
据卢志扬介绍,《全球创新的原理与实践》课程是北大、南加大、台大在“互动讲台”教育合作计划中的一个实例,而“互动讲台”则是基于“世界课堂”战略理念的一个实现平台。
“世界课堂”的理念,是力求凝聚全球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全力推广“无边界互动学习环境”的教学理念,帮助全球各地的年轻学子实现“异地而能同窗,教学以求相长”的梦想;享受到互动学习、协同学习、共创情境、增进了解、达成互信的学习机会;以深度了解彼此文化的差异,来作为启动全球创新的源头。
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世界课堂”通过建立“互动讲台(iPodia)伙伴网络”,不断完善教学理论并持续开发课程资源,使“无边界相互学习环境”能够顺利进行并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传播创新思维、促进文化交流的目标。
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基于“互动讲台”的支撑,更得益于主讲教师卢志扬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他认为,面对21世纪全球化的挑战,对于人才的培养,相比于“知识”,“见识”是一种更加难能可贵的必要素质。
在卢志扬看来,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高速增长和更新决定了人们无法像过去一样,依靠熟记知识解决现实中变幻莫测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应该通过不断扩大视野和眼界,广交益友,增长见识,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和能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见招拆招、游刃有余”地应对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问题。
同时,见识的增长,也帮助学生跳出自己身边狭窄的圈子,去认识和理解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中的人,从而减少不同文化的摩擦和冲突,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如此,传统“竞争式的学习”环境,就变成了一个可增进相互了解、有教无类的“和谐式教育”新模式。
据介绍,今年的“互动讲台”已是第二期课程。此次台湾大学的加入,不仅为中、美学生提供了更加深入和丰富的文化交流平台,更为两岸青年学子的沟通理解建立了桥梁。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有效地进行文化交流,该课程还不断从校外吸收教学资源,丰富学习环境。学生们在台湾大学和北京大学交流期间,参观了盘古大关、思科中国、台湾HTC、讯联生物、CyberLink等企业。
在课堂学习之外,同学们齐聚“卢志扬大师创新工作室”,在自由、人性化和活泼的环境中进行思想和创意的碰撞。此外,“世界课堂”还邀请到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Edmund S. Phelps教授参与,并亲自指导学生小组创新项目,与年轻学子共话创新进步。值得一提的是,“世界课堂”还与思科中国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进行合作共同探讨未来异地零距离教育的技术趋势。
据悉,韩国科技大学已申请成为“世界课堂”的下一个战略合作伙伴,将于2012年加入“互动讲台”的合作项目。另外,来自欧、美、亚洲的5所一流大学也表达了强烈的参与意愿。随着全球顶尖大学的不断加入,一张跨越五大洲的教育网络正在铺展,“异地同窗、教育无疆”的世界课堂理念也将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