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仲园思政 >> 理论学习 >> 学习参考资料 >> 正文
学习参考资料

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桥头堡

发布时间:2012-05-02 15:27:44      作者:光明日报   发稿排行榜 

日前,在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坤甸市,广西民族大学校长何龙群与丹戎布拉大学校长塔穆林·乌斯曼一起,为两校合作建立的丹戎布拉大学孔子学院揭牌。这是广西民大继2006年在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成立孔子学院、2009年在老挝国立大学成立孔子学院之后,在国外建立的第三所孔子学院。广西民大由此成为广西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最多的高校,在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东盟

去年12月,由教育部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承办的“中国大学生艺术团东盟行”赴泰国、老挝多所大学举行文艺巡演,《梁祝》、《凤舞茶山》、《多谢了》等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节目,让两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近距离感受了中国灿烂文化的魅力。

创办孔子学院,是广西民族大学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东盟的重要节点。

2006年,广西民大在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创办孔子学院,开办汉语培训、大学汉语专业教育,并到中小学校开设汉语课程,使汉语在泰国东北部的外语排行由原来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逐渐形成了“汉语热”、“中国热”。与此同时,该校每年选拔100多名大学毕业生,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派往东盟国家、美国、尼泊尔等国担任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汉语教师。

汉语教师志愿者李银日前刚从泰国回到南宁。2011年,她从民大毕业后被派往泰国东北部的黎府中学任教。她告诉记者,一天6节课下来,嗓子都哑了,累到腰酸背痛腿抽筋,但想到能让当地学生喜欢学汉语,喜欢上中国文化,即使再累心里也高兴。当记者问到李银将来的计划时,她表示决定继续赴泰国做汉语教师志愿者。

2012年度广西赴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班日前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等七所高校的91名志愿者,经过三个月培训后,将赴泰国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开展汉语教学。目前,广西民大在泰国任教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已有106名。

培养国际型人才

早在1964年,广西民族大学就开始创办越南语、老挝语、泰语等东南亚语种专业,不久就遇上了“文革”,对外交流极少,被认为是冷门、边门专业。但民大一直坚持下来,改革开放后又逐渐增加了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尼语、马来语,加上英语和法语,共有9个语种专业,覆盖东盟十国的官方语言,成为中国开设东南亚语种最齐全的大学。东盟语种充分带动了学校的中国—东盟语言文化、政治法律、经贸商旅学科群的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国际人才,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广西民族大学率先实行国内3年国外1年的“3+1”跨国人才培养模式,与越南、泰国、老挝、缅甸、印尼等国90多所大学合作,互派留学生、互派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合作。每年接收东盟国家的留学生1500多人,向国外派遣交换留学生2000多人。培养方向从语言专业拓展到经贸商旅专业,培养层次从本科教育扩展到研究生教育。如此通过中外合作跨国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中国—东盟交流合作中抢手的国际型人才。

2007届越南语毕业生陆兵在报考外交部公务员时,与某顶尖高校的毕业生形成二选一对决,最终以出色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应变能力被选入外交部工作。2010年泰语专业毕业生刘丽波考上了外交部公务员,很快就被派往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工作。

国际教育成果丰硕

广西民族大学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基地、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资助项目执行学校、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高校和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中国—东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以及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考点、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考试点。这些资源为广西民族大学推进教育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老挝留学生奖学金,每年资助20名老挝学生到广西民族大学留学。2010年,教育部批准该校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高校。自1986年开始至今,广西民族大学已招收了来自28个国家的留学生7000多人。

陈氏凤翠2011年获得孔子奖学金,进入广西民族大学攻读国际汉语教育硕士。她小时候就喜欢看中国的电视剧,会唱很多中文歌曲。由于喜欢中国文化,本来就读于越南河内师范大学外语系的她从英语专业改学汉语专业,2008年9月,她作为交换留学生来到广西民族大学留学,汉语水平突飞猛进,不但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汉语普通话,还当上了晚会主持人。2009年,她被选上当民大相思湖学院的越南语老师,现在她已经是大四学生的中越语翻译教师了。

像陈氏凤翠这样精通两国语言文化的人,广西民族大学每年都会培养很多,他们当中大部分毕业后将回国担任大学汉语教师或政府工作人员,这将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报通讯员 黄国春 本报记者 刘 昆 蔡侗辰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构筑实践育人平台 下一条:太原理工大学 加强思想引领工作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