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富有智慧、经验、人格魅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卓越领导者——— 大学校长。中国早期大学的校长,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师,众多的身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组民族文化精英的群像。因而大学校长往往被社会寄予了厚望,成为社会文化主流的象征。 一、多元的社会角色身份集于一身
如今身处社会转型时期的新一代大学校长,面对变革的压力,常常受到公众的褒贬评议,这恰恰表明了大学校长角色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大学校长的胸襟、抱负、视野和理念,决定着中国大学未来的发展。现行的大学教育不仅面临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网络技术、视听文化、大众文化等的强烈挑战,处于一个文化范式更新转变的时代;也面临市场经济、资源危机、劳动就业、腐败风气等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压力和冲撞。高等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的严峻现实,急于赶超的心理期待,以及人们对当下教育的种种不满,转化为对大学校长“超人”般的高标准:既该是学问家、教育家,又该是政治家,还该是公关专家和理财专家。多元的社会角色身份集于一身,面对文化转型和大学转型的时代挑战,中国的大学校长可以说任重道远。
二、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核心地位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Derek Bok)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曾对大学校长的角色作用有如下定义:“大学校长能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为大学的发展勾勒蓝图——— 确定大学的教育理念,制定教育的优先事项,并为大学的发展指明方向。”可见,大学的领导群体在保持教育的灵魂,守护大学精神和学术传统,传承、创新知识,引领社会等方面,扮演了关键性角色。
大学校长其教育领导者或教育家的角色实现,有赖于现代大学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构建高校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高等教育如今正面临转变发展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两大挑战。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的实质,就是要将高校发展从以外延扩张为主转到以内涵提高为主的轨道上来,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核心地位。
作为校长,应以道德权威为基础,构建组织共同愿景与理念,关怀部属的需要与自我实现,激发人性潜力,使部属超脱外在的利益交换,心悦诚服地接受领导,并基于责任和义务而致力于为大学目标自觉自愿地奉献,构筑一种大学永续发展的领导型态。与这种领导型态相适应的大学校长领导力,是指由领导职能、领导体制、领导素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合力,是内生于领导过程并作用于领导角色的力量,是领导主体用以应对来自领导客体和领导环境带来的挑战,并引导推动群体、组织或社会实现共同目标的核心力量。
三、大学校长应具备四种能力——— 开发力、协调力、执行力和培育力
开发力是基于战略管理提出的能力要求。其核心思想是要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对大学发展进行愿景式的规划。作为大学的管理者,必须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规划的基本功能是定方位、绘蓝图、指路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更是一种精神的倡导,一种价值的选择,一种文化的生成。
伴随着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延伸,校长的协调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协调力除了领导者所具备的人际沟通、交往,员工激励,人、财、物掌控分配等素质外,协调功能更多集中于大学内外部力量的平衡,既包括学校稳定运行、相安无事,也包括调解各种群体间的文化、利益冲突。校长需要在呵护大学传统价值与未来理想价值及现实问题之间抉择,甚至要面对政府、市场的双重压力,采取“避重就轻”的应对策略,以智慧维护自身的独立性,寻求大学与政府、市场的平衡。
执行力是指对决策的贯彻执行力度。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法人代表,在执行宏观政策过程中,需要进行效率与民主的博弈。博弈的过程离不开协商式民主的沟通和对大学服务对象的回应,也离不开责任和使命的价值拷问。衡量校长执行力的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办学方向,服从于国家战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坚持集体民主决策,教授治学;三是培养开发执行力团队;四是追求民主与效率的相对融合。
培育力的核心是德行力的实现。大学领导层的德行修养境界不仅影响学生成长,而且会影响学者个体和群体心理,并且直接作用于大学组织价值的提升。只有善于把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信念,能够在浮躁、趋利的诱惑面前心无旁骛、宁静致远,才能成为优秀的校长,否则就是徒有虚名。校长不应把控制和命令作为管理法宝,而是要在规划愿景、培植价值、养成态度的过程中塑造领导力。大学校长道德化领导的实现目标,或者说理想的境界,就是具备“内隐性”培育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大学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起到巨大的辐射作用,推动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