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校志愿者团体发展迅速;尤其是以支教志愿者为主的高校志愿者队伍,影响日益壮大。其中,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中小学交流分队表现尤为突出。

图为郑玉君在为学生们教授励志课程
立足基点 坚持支教
广州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08届学生郑玉君还在高中的时候便参与所在高中的志愿者活动,平时寒暑假还与网上有关的志愿者团体参加旅行志愿者活动,到周边贫困地区开展支教活动。2009年11月,郑玉君与另外一名学生创立了中小学交流分队。
成立之始,中小学交流分队只有寥寥几人,设备、经验一切都在起步。尽管如此,郑玉君等人迎难而上,用热情与坚持开创高校志愿者支教活动这片热土。分队主要服务对象为农民工子女及山区小学生,同时针对新华街辖区内外来人口集中的社区,开展面向外来工子女的讲座、兴趣课堂等活动。
郑玉君选择了学院附近乐同村的乐同小学和哈博小学作为每周的支教对象。郑玉君认为,两家小学离学校不远,方便队员开展支教活动,不影响学习。此外,哈博小学90%以上为外来务工与农民工子女。鉴于学校刚成立,师资较薄弱的情况,中小学交流分队自2010年10月起,每周四下午组织15-20名支教志愿者前往哈博小学,为小学各年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兴趣课程。
在支教过程中,分队志愿者鼓励小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多与志愿者交流,提高小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课后,注意收集小学生作品并给予点评与表扬。至今郑玉君等人已开展20余次这类活动,极大丰富了哈博小学的课堂文化,得到小学领导的一致好评,也让该校农民工子女真切感受到来自广州大学生的关爱。
同时,郑玉君将目光放在新华街一些外来工居住密集的社区,例如松园社区。交流分队同样每周一次定期到社区开展支教活动,举办励志讲座、兴趣课堂等。与小学的支教活动不同,社区活动更注重外来工子女的课外兴趣与课外知识。
让助人为乐的精神走出去
随着中小学交流分队的发展,分队的活动范围也在扩展。郑玉君将支教活动扩展到新华街一些社区,同时,在寒暑假期间带领队员到花都区各镇一些贫困乡村中去,有时甚至去到清远、云浮等地。中小学交流分队人员也由刚创立初期寥寥几人增强到现在一百多人。
2010年7月10日-20日,中小学交流分队组织团队里优秀支教志愿者前往生江镇东北部山区的榃黎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内容包括开班动员大会、各类特色课程开展、家访活动、下田农务、欢送会等等。郑玉君表示,分队的壮大离不开多年来众多队员的热情奉献与坚持,更离不开学校团委的大力支持。每次寒暑假分队的外地支教活动中,团委都委派老师跟随参加,全程协助指导。
志愿者活动是一种不求回报的奉献事业。广州学院团委有关负责人对郑玉君及中小学交流分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公益活动要做不难,长做就难,长期化、制度化、习惯化就更加不容易。从创立的几个人发展至今,郑玉君等人在不影响学习的同时将志愿者支教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学校乃至花都区其它高校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一些高校的志愿者组织都与郑玉君经常交流开展志愿者活动的心得。
郑玉君认为,团队的成功离不开整体的努力,一直以来分队所有成员都有一份让人感动的执着与坚持。同样,分队坚持将农民工子女及山区小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坚持几个支教点长期开展活动,也是分队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正因为长期坚持,分队得到几个支教点师生、居民的好评,活动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