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大学以建设“德性、思想性、创新性、特色性”的大学文化为目标,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探索与创新办学理念,丰富与发展精神文化,健全与完善制度文化,营造与提升环境文化,建设与繁荣文化阵地,收到了显著成效。
以项目化运作为抓手,夯实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自2003年5月起,山东大学实施了大学文化建设项目,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文化阵地等建设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宣部和教育部对学校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作为先进典型向全国高校推荐。在实施大学文化建设项目过程中,重点做好 “四个加强”,实现“四项推进”:一是更新办学理念,推进学校改革发展。根据学校阶段性发展要求,传承和发展了“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凝练出“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适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确立了“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发展战略和推进国际化、构建山东大学系统等战略目标。二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秉承按章程办学的传统,历时五年时间,起草完成了《山东大学章程(草案)》,进一步完善了各类文件及规章制度,建立起依法治校的规章制度体系。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彰显学术立校,构建“终身教授”、“教授日”为主要内容的山大荣誉体系。探索构建济南、青岛、威海三地办学的山东大学系统,完善实施“三跨四经历”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完成内部管理机构大部制改革,建立适 “扁平化”管理服务体制。三是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挖掘不同校区风格特点,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对校区、建筑、道路等重新命名,制定《山东大学重点保护建筑名录原则》,确立了首批重点保护建筑;加强对闻一多、华岗、臧克家、罗荣桓、成仿吾等山大名人雕像的维护修缮,发挥雕像群的育人功能。四是建成一批文化活动品牌。建立起电视、广播、校报、网络整体联动、相互补充的校内媒体宣传模式;打造“十大新闻人物”、“小树林论坛”为代表的文化活动品牌,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文化校庆为突破,大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通过校庆,对110年的办学历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总结梳理,挖掘出以“按章程办学”、“国际化办学”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优良办学传统。通过校庆第一次以文件形式确定了办学宗旨、办学目标、校训、校风、校歌和主色调;以文化为主题,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10余场,举办社团文化活动数百场,提升了广大师生文化素养。策划组织了110余场高端学术论坛和1100余场学术活动,提升了学术研究的层次和水平。通过校庆,进一步丰富了“凡我在处、便是山大”的校友精神内涵。校庆期间,海内外62个山大校友会、3万人次校友返校。
突出“文史见长”优势,不断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大学第四大功能。学校积极建设“德性、思想性、创新性和特色性”的大学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传承、创新、引领作用。一是努力打造研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大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党的建设、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等各项工作,仅2011年,就立项支持了24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项目。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国防生“四项教育”受到刘延东、徐才厚等中央领导的肯定。2011年起,将《论语》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成立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建设具有全球意义的儒学研究基地,现已完成了山东省儒学研究联合体的建设。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组织的尼山论坛已经成为儒学复兴和儒学走向世界的平台。二是建设山大特色的校园文化。新建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博物馆、校史馆等设施,知新楼获评“十大齐鲁文化新地标”。“小树林文化论坛”、“大使论坛”、“大家讲坛”、“稷下风”、“海右博士论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为代表的,一批高品位、特色性校园文化活动,构成了山大校园文化品牌体系。京剧协会、书法协会等近300个社团组织,活跃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跨四经历”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成了校园文化“兼容并包”的鲜明特色。“山大视点”、“学生在线”、“青春山大”等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构建起集新闻、信息、调研、思想政治教育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网络平台,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的主渠道。三是发挥文化中心辐射作用,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和对外文化传播。发挥大学人才、学术优势,每年面向社会主办20多场高端讲座;排演的大型交响清唱剧《江姐》,在山东省高校进行了巡回演出,弘扬了主旋律,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文史哲》杂志作为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唯一获奖的刊物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学校出版社出版的两种图书获得国家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海外孔子学院建设成效显著,两所孔子学院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