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快报2013年12月1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3-12-19/034029022385.shtml
新快报记者谢源源 通讯员周荣嘉
她从小抵制缠足,要当“大脚妹”。家里不让女子读书,她蹦到父亲跟前大声呐喊“我要读书”。在《何香凝故事》里,你可以读到这位千金小姐反叛封建礼教、对“女子无才便是德”公开挑战,以及放弃安逸生活投身革命等故事。《何香凝故事》是《廖仲恺故事》的“夫妻篇”,昨日在荔湾区举行了新书首发仪式。
今年是何香凝诞辰135周年。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也是画坛杰出的美术家。作为一位响誉中外的名人,很多人却不知道,何香凝的故乡是广东南海,即今天的荔湾区中南街海南村。
昨日,《何香凝故事》新书首发仪式在荔湾区举行。作者方文良与余德富合作《廖仲恺故事》后,再度联手,书写其“夫妻篇”《何香凝故事》。方文良介绍说,廖何伉俪是中国现代史上不可多得的民主革命“双子星”,廖仲恺这颗星因遇害过早殒落,而何香凝这颗星顽强地闪耀了将近一个世纪。将其人生经历展示给后人,是其创作初衷。
书中展示了何香凝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由一位富家千金小姐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一生跨越了晚清、中华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
当廖仲恺要东渡扶桑、留学深造、疾志救国时,何香凝毅然变卖手饰,筹资助夫成行,不久又亲赴日本,与丈夫一起学习和开展革命工作。反清、讨袁、北伐、支前、劳军、组织和支援省港大罢工、寻领袖、救丈夫,直至仲恺遇难,自己也差点捐躯。风雨同舟的征途上,何香凝几乎参加了仲恺先生毕生的革命工作。
何香凝还是一名美术家,在革命时期,绘制和刺绣军旗、符号、告示和军用票图案等。辛亥革命后,她在广州受岭南派影响,作水墨山水画。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创办人于右任先生1928年为何香凝作品的题诗“润色江山一支笔”评价何香凝的艺术成就。
《何香凝故事》的组织编著出版是荔湾区中南街纪念何香凝系列活动之一,中共荔湾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黎为该书作序。
“作为中国第一代国家领导人之一,她始终廉洁奉公,也不照顾任何亲属,出门轻车简从,早餐常常是广东人习惯的‘油条白粥’。”李黎称,何香凝是一代楷模,值得敬仰和学习。她表示,该书的出版对弘扬香凝精神,擦亮香凝文化品牌,提升荔湾本土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何香凝
(1878年6月27日-1972年9月1日),原名瑞谏,又名谏,广东南海(即今广州市荔湾区海南村)人,号双清楼主。她是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杰出的美术家。
■小故事:
何香凝辞去公职卖画办学
何香凝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老校长。1925年8月,廖仲恺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暗杀,廖仲恺夫人何香凝“为纪念仲恺一生爱护农工、扶助农工的意志”,提议并力主设立仲恺农工学校,经国民政府批准于1927年招生,何香凝首任校长15年。
仲恺农工学校筹办之初,广州国民政府只拨助大洋2万元作为开办的启动经费。为筹措办学经费,她辞去了国民党中央及政府的所有职务,自己作画也搜集友人画作,到国内外卖画筹款。用筹得款项扩建了校舍,还添置了一批图书、仪器、家具,从而使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仲恺学校后来能在改良蚕种和培育我国农业与蚕丝业中等技术人才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这与校长何香凝的大力扶助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