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海珠区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联盟知识产权周专场对接会在琶洲朗豪酒店举行。对接会上,海珠区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联盟宣布正式成立,现场签约成果转化合作总金额超2000万元,我校作为联盟发起单位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场对接会以“AI助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从科研创新到产业新质生产力的跃迁”为主题,由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广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海珠区市场监管局、海珠区科工商信局和琶洲街道办共同指导举办。

政产学研携手,共启成果转化新篇章
对接会上,来自海珠区的10家单位的代表共同发起成立了海珠区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联盟。该联盟将建立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机制,打通高校科研“最初一公里”与产业落地“最后一公里”,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首批加入联盟的单位分别是:联盟指导单位海珠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盟成员单位(排名不分先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中山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联盟服务单位广州中大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
据广州中大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联盟将全面深化“政产学研金服”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政府战略引导+高校智力供给+企业应用承接+专业机构服务”的四维联动机制,搭建集专利评估、专利导航、需求匹配于一体的智慧平台,建立常态化技术需求对接机制,动态更新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攻关榜单,力争三年内推动100项具有市场潜力的核心专利技术完成商业化应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运营示范标杆。
AI赋能多领域,硬核技术展现新风采
活动现场,8大高校院所的科研团队聚焦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多元场景,集中展示了令人瞩目的前沿成果。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陈循军教授针对Mini/Micro LED芯片封装难题,提出高精度固晶解决方案,为显示技术革新提供坚实支撑。中山大学王凯教授团队发布的“面向人机交互和机器人具身智能应用的触觉传感器”,以柔性电子材料为核心,成功突破机器人感知能力的技术瓶颈,为人机协作开辟新可能。广东药科大学祝宝福副教授开创性提出“纳米植物提取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为传统化妆品行业注入“绿色科技”新活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吴燕燕研究员展示的水产品高值化加工技术,助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为蓝色经济发展书写新篇章。

此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的智能工业物联平台、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农林卫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广地龙繁育技术等成果,也纷纷展现了AI技术对制造、农业等领域的深度赋能。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则分享了在浮萍新生态方面关于高蛋白饲料与功能添加剂的研究,这些创新实践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成为有力的科技引擎。
活动现场,来自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中山大学和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的4个项目共20件专利达成转化合作意向,进行了现场签约,合同金额超2000万元。据我校陈循军教授项目团队介绍,“我们这次签约的MLED面板封装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落地实施,预计建成年产20万平方米的规模化生产线,产值超6000万元。”
打破信息孤岛,树立湾区转化新标杆
活动现场,广州恒成智道有限公司工程师系统阐释了智能技术如何重构成果转化生态:通过大数据挖掘高价值专利、AI智能匹配供需信息、区块链存证交易流程,AI正从技术评估、风险预警到商业化落地全链条提升效率。同时,与会企业代表与专家围绕“智能系统如何破解产学研信息孤岛”展开热议,多家投资机构现场表达了对展示项目的跟进意向。
本次对接会以人工智能(AI)为切入点,聚焦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通过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整合多方资源、促进信息共享,推动更多优质知识产权成果落地生根,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海珠区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现场各大高校院所集中展示了AI相关知识产权成果,吸引超50家企业参与对接,部分项目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近年来,我校不断深化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斐然。学校有效专利存量约1023件,其中发明专利626件,2024年我校共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金额共计293.72万元。
未来,学校将牢牢抓住科技创新成果高地资源,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联盟的桥梁纽带作用,借助区域数智产业发展优势,在推动我校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助力学校知识产权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