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数字校报 >> 正文
数字校报

十载风雨十载情 笔耕不辍仲园景——记仲恺学生新闻中心成立十周年

发布时间:2010-10-25 17:48:11      作者:王路路 鲁嘉颖 王厚启   发稿排行榜 

贺 词

祝贺学生新闻中心成立十周年

勤学 善思 合作 创新

——党委副书记高岳仑教授

十载风雨十载情,笔耕不辍仲园景。十年来仲恺学生新闻中心在学校党委的关心下,在党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全体成员团结协作,创新进取,立足校园,走向社会,关注热点,用手中的笔,道出师生的心声;用心中的责任,记录下学校的脉动,不仅展示了学校的风采,而且发展完善自我。

喜悦中寄托希望,希望中积淀力量。愿同学们不断超越,铸造精品团队。

——党委宣传部部长唐明勇教授贺仲恺学生新闻中心成立十周年

第一届关键词——升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仲恺师生对新闻资讯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时势,校园网于2000年投入建设,校报记者站的组织架构也随之改变,以更好地协助党委宣传部开展工作。2000年伊始,党委宣传部以校报记者站为基础进行改革,着手成立新闻中心。新成立的新闻中心以99级和00级的学生为主,除了保留原有的编辑部、记者部和通讯员部以外,还增设了摄影部和公关部。

由于当时的校报版面较小,无法发表更多的稿件,中心主任余显茂向宣传部提议,新闻中心应该给那些热爱文学的仲园学子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第一期《文思》用word排版,印刷了大约500册。

第二届关键词——雏形

学生新闻中心的人文氛围,主要体现在值班文化、吹水文化和聚餐文化“三大文化”里,这些文化维系着新闻中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中心组织成员沟通与交流的渠道,是中心发展与进步的潜在动力。这三大文化在第二届初现雏形。

值班,是制度,是职责,但在当时看,更多的是一种互助、一份牵挂。2001-2002年,手机通讯的普及度远低于今天,要打电话只能到楼梯口打IP电话,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点艰难。当遇上宣传部分配紧急任务时,极有可能因为短时间内联系不到人而误事。于是,常常往行政楼601室跑就成了中心成员每天的“任务”。专题采写、校报排版、刊物编辑、编排和打印宣传横幅、手工界字、悬挂横幅、宣传资料上橱窗、重大活动中宣传器械的配置等,这些都离不开这间小小的值班室。

“吹水”文化植根于值班。只要有空闲时间,中心成员就会去值班室坐坐,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思想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餐桌文化这样而来——学生记者和编辑经常要赶稿、赶版,错过了吃饭时间,大家只好完工之后去饭堂吃夜宵,顺便在餐桌上交流心得。

第三届关键词——“传帮带”

所谓“传帮带”,即“老带新”。就是“老记者”和“老编辑”在平时采写活动的过程中,带领新成员去采访、写稿,将他们的采写经验传授给新成员,帮助新成员尽快熟悉采写业务。

中心成员紧扣新闻中心的组织性质及其宗旨,下决心要大力挖掘、培养新闻采写人才。学期初的例会一结束,新一轮的招新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除了发动中心成员物色各系文笔好的同学,并确定个别录取名单外,新闻中心还通过现场展示来说明中心情况及其各部门的业务内容,组织笔试层层筛选拔尖的学生,从而确定了首批试用成员的名单。这些成员进入新闻中心的通讯部,然后接受“传帮带”的新闻培训。

第四届关键词——内功

随着成员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心在校报上开设了“我与教授有个约会”栏目。该栏目在每期校报上,通过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介绍学校的一位教授,让广大学生更了解老师除了教学外的其他侧面,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

除此之外,中心还策划了首届模特大赛。这场大赛树立了新闻中心全新的形象,新闻中心的成员不但笔锋犀利,而且能够发挥团结的力量,举行富有动感与活力的大型活动。

第五届关键词——建设

组织文化的完整性和传承性,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规章制度、Logo和队服等。中心成立5年来,在这方面的建设是缺失的。经过商议,第五届工作委员会决定在换届前让新闻中心拥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以及Logo、队服。当时的中心主任魏文辉拟定了规章制度的总体框架,由相关部长执笔,最后报党委宣传部通过;通过面向全校的征集,中心的Logo由工作委员会和宣传部老师投票决定,选用摄影部李国华同学的设计作品,该设计也获得了当年“中心Logo作品征集活动”的一等奖;为了下一届迎新,中心需要一个醒目的标志,所以,在白色的队服背后印上了新闻中心的Logo,第一件中心队服就这样诞生了。

第六届关键词——网站

“当时校园网的主页大部分是教研成果和党政新闻,关于学生的新闻内容较少,”中心主任何晓静说道。于是,中心决定迈出第一步:创办新闻中心自己的网站——把学生新闻、校报电子版、《文思》电子版等都放上去;另外,中心还开辟了图片新闻、专题聚焦、原创天地、仲恺新闻人之家等新栏目。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坎坷的。当时的新闻中心缺乏网络方面的高手,大家对网站创建和排版毫无经验。于是,中心邀请了当时的校学生会信息部部长帮忙制作网站,最终挖掘了部分校学生会网络部的人过来,组建了一个新的部门——信息部。正是这批“外援”的努力,使得中心的网站逐步建立起来。

为了提高中心网站的知名度,让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中心和在学生中较受欢迎的“仲恺学生论坛”合作,把中心的网页链接到了该论坛上,从而成功地把中心网站推介给了大家。

第七届关键词——校庆

2007年适逢我校80周年校庆,作为党委宣传部的工作帮手,新闻中心要配合学校做好一系列校庆宣传工作。中心上下都全身心地投入战斗状态,务求及时、高质量地完成校庆专题报道。“还记得大家在值班室召开编辑会议,开了很长时间。当然,最后大家都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廖瑜媛说。

2007年,中心成员一直都在努力着。他们希望能把《文思》做大做强,使其成为新闻中心的名片,《文思》从第7期开始由年刊发展为半年刊。

从新闻中心诞生的那一天起,她的风格就是沉稳踏实,不浮于表面。“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中心独有的底蕴好好地传承下去,因为这才是属于新闻中心的作风”,这是第七届中心儿女的心声。

第八届关键词——迎评

2008年我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以新闻中心骨干为基础,党委宣传部组建了迎评通讯小组。评估期间,评估通讯小组向宣传部提供了第一手的文字和图片,反映了我校接受评估的点滴。为了让师生共同感受评估氛围,新闻中心及时对中心网站的信息进行了更新。在迎评促建中,中心还整理了近几年的文件资料,其中包括工作委员会的计划总结、记者编辑培训、校园刊物发展、中心五周年庆祝活动、寻访校友活动、胡银汉摄影作品展及新闻中心记者获奖作品等材料。

2007年10月,我校党委副书记高岳仑带领党委宣传部老师及学生新闻中心和广播台骨干来到江门五邑大学,就如何做好高校宣传工作开展学习交流。五邑大学党委书记王克亲临交流现场,畅谈宣传工作为该校的发展做出的贡献。2007年暑假,学生新闻中心与广播台宣传骨干在党委宣传部唐明勇部长和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毛主席的故乡——湖南韶山,领略了伟人的伟大情怀,接受了一次良好的红色教育,也加深了中心与党委宣传部的感情。

第九届关键词——创新

2008年,“新闻中心”正式更名为“学生新闻中心”。学生新闻中心是学生的组织,记者是学生的记者!夺目的黄色队服也成为了学生新闻中心的新标志。

经请示学校党委并报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审核批准,校报从2008年9月出版的第153期起,由四开扩为对开,改出新闻纸,版数保持不变。部分版面内容进行调整,一、四版保持不变,二版内容归并入三版,改出理论或专题。校报改版有力地推动仲恺新闻人更专业地挖掘新闻、做好新闻。

在2008和2009两年间,是外宣部的努力、赞助商的慷慨合作以及中心上下的齐心协力,使中心品牌活动“校园刊物评比交流大赛”由室内走到户外,到南区篮球场举办。虽然室外活动的挑战性比室内的大得多,活动计划统筹、现场布置、工作人员安排等方面都要重新考虑,但大赛的举办使中心成员体验到了“大家庭”团结一心、关怀互助的灵魂所在。

第十届关键词——求索

新闻中心网站经过2009年的第二次改版后发展为动态网站,网站栏目的设置渐趋完善,也能支持会员评论、投票功能等。栏目包括新闻广角(包括仲园要闻、学子百步梯、图片新闻)、原创天地(包括心语乱坠、锦绣文集)、红人馆、时事我评、专题报道、焦点新闻、兼职信息、网站公告等。由于动态网站的更新和上传操作更简便、快捷,所以中心在做校运会、体育节、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的专题报道时能够实现滚动报道。

为了进一步满足广大师生对提高信息传播速度的要求,学生新闻中心意识到,有网络技术才是硬道理。在经过了活动视频制作、网站改版、《文思》版式设计以及十周年庆典筹备等工作后,近两届工作委员会一直在思考网络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这有待中心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迎难而上,强化网络宣传,推动中心的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后记:“勤学、善思、合作、创新”是我校党委副书记高岳仑为学生新闻中心成立十周年题写的贺词。殊不知,早在前些年,高副书记对学生新闻中心提出的寄语“笔耕不辍,可为人生添亮色”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心成员的心上,并成为学生新闻中心的信条。正是这句话,让自称“无肢鸟”的中心成员们始终不忘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像一只没有脚的鸟,?D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我的大学爱情 下一条:同心同德 全力以赴做好新学期各项工作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