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数字校报 >> 正文
数字校报

发挥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与统战功能的探索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03-01 15:18:52      作者: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蔡瑞燕   发稿排行榜 

一、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的基本情况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现在是廖仲恺、何香凝及其子女廖承志、廖梦醒的专门纪念馆,馆内的展览表现了廖家两代人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前仆后继、代代相传的革命事迹。1982年春,在民革中央第二任主席何香凝先生逝世10周年前夕,为了“纪念廖仲恺、缅怀何香凝”,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提议,中共中央书记处通过决议,决定设立“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并责成中共中央宣传部、广东省委负责筹建,馆址选在落成于1928年的仲恺农工学校办事处旧址,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因为廖仲恺先生于1925年8月20日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指使的暴徒杀害后,何香凝为了纪念先夫,继承其扶助农工的遗愿,发起创办了仲恺农工学校,为振兴国家经济培养工农子弟,亲任校长15年。1982年8月30日,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建成正式开馆。纪念馆行政主管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即发展到今天的仲恺农工学校),业务主管与指导为广东省文化厅。1996年被广州市海珠区政府定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10月,广州市委、市政府批准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10月,被广东省委统战部授予“广东统一战线基地”称号。

二、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的主要作用

第一,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馆以来,一直对青少年观众集体参观实行免费,义务为他们讲解,把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发挥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作为区、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广州市委宣传部、文化局、教育局直接领导下,基地与学校在合作开展工作方面更加规范化、经常化了。我们也还受邀为大、中学生作学术报告,讲述廖仲恺何香凝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

作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独特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纪念馆在大学生中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2009年我们把多年来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提交了《弘扬廖仲恺何香凝革命精神,建设校园爱国主义特色文化》,在首届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得三等奖,我们的教育实践成果得到了认可和肯定,成为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项目。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的形成,必须从自身的文化因子或资源中提炼智慧精华,展示出自己的文化自信,同时也需要社会公众不断理解认同才能变得清晰,相沿成习,并不断传承下去而得以强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向我们的先辈汲取智慧。”文博事业本身就是人类发明的“回到源头,向先辈汲取智慧”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和廖家两代人的生平事迹展览,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最有特色的资源和最核心的传统元素,这也是学校校史的原点。因此我们有责任充分运用这个载体为民族文化、校园文化发展服务。

在学生中,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大学新生的第一课,就是参观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看电影故事片《廖仲恺》、听廖仲恺何香凝爱国主义精神的学术报告;平时在大学生中招收志愿者,担任纪念馆义务讲解员,把学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系列纪念活动;开设大学课程《廖仲恺何香凝传略》,深入学习他们的事迹;我们经常性在学校的报纸、新闻网等媒体上发表研究成果,让学校师生了解廖何的事迹及相关新闻。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形式,把廖仲恺、何香凝的革命事迹及相关的文物资料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弘扬廖仲恺、何香凝爱国主义精神的传统血脉与现代育人理念结合起来,以生动直观、灵活多样的方式,拉近与现代观众的距离,让他们觉得亲切可感,从厚重的历史文化中汲取人生智慧,同时让历史告诉未来: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实质是永存的,培养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的理想,亲近崇高、昂扬精神、仰望星空的情怀。正是坚持爱国、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崇高信仰,给了廖仲恺、何香凝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也是成就他们辉煌人生的根本所在。

总之,廖何纪念馆作为校园人文景观,极具历史文化表征意义和价值,师生们可以在不经意间 “触摸”历史,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说,已成为仲恺人精神世界的一座丰碑、一种荣耀和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当然,这个作用的发挥是由于廖何纪念馆坐落在校园内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得益于学院领导一直以来对纪念馆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第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统一战线基地,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参与统战工作。一方面,把观众请进来,把政协、统战部、民革及其他民主党派、海内外侨胞、台湾港澳同胞请进来,参加廖仲恺何香凝的纪念活动;另一方面,纪念馆工作人员也受邀参加省内外的相关座谈交流学术活动,而且我们还经常发表文章让我们的声音“走”出去。

廖仲恺、何香凝及其子女廖承志、廖梦醒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有着十分丰富的统战宣传教育的资源。廖家两代人的奋斗历程是我党统一战线历史的一个缩影,他们的革命事迹和丰富的统战工作经验是进行统一战线教育的宝贵资源。廖仲恺、何香凝先生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国民党左派的领袖、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廖仲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主持改组国民党,坚决支持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促成了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国民党改组后,廖仲恺、何香凝大力支持国民党内共产党员的工作,对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至为重要的作用。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何香凝联合宋庆龄等国民党进步人士,要求国民党中央恢复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解放战争时期,何香凝与李济深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公开宣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促进民主和平事业,动员了大批民主人士北上参加新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曾担任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领导民革成员参政议政,广泛联络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激发他们参与祖国建设的热情,很好地凝聚了广大华侨和港澳同胞的力量,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廖承志同志长期从事统战工作。1938年至1941年,他领导香港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并积极支持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动员组织港澳人士、爱国侨胞和国外友人支援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1941年底,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廖承志领导了著名的“东江大营救”,成功从香港营救出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增强了党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也为新中国建设保护了大量优秀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担任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外事办副主任,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小组第一副组长等职务。“文革”后,他在中央确定“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香港回归政策、打破海峡两岸交流的坚冰、致力于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在新中国三十多年始终从事华侨、港澳、对台工作,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中享有崇高的声誉,为新中国爱国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

廖梦醒同志以秘密党员的身份长期担任宋庆龄的秘书,协助宋庆龄开展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在宋庆龄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秘密联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5月底,她陪同邓颖超到上海迎接宋庆龄北上参加新中国,共商新中国建设大计,是宋庆龄的终身挚友。

三、从事纪念馆工作的主要体会

要办好一个纪念馆,领导重视,经费保障,工作到位,重视研究,四方面缺一不可。

第一,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历来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开始筹建就是高规格的。王震、杨尚昆、廖承志、康克清、马万祺等国家领导人,广东省多任省长、副省长、副书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教育部、省政协有关领导等多次到馆参观指导,非常关心纪念馆建设。成立20多年来,民革中央就有王昆仑、屈武、何鲁丽、周铁农曾先后莅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参观纪念馆、指导工作,参加廖仲恺、何香凝的纪念活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历届领导都很重视纪念馆的工作及其作用的发挥,给了我们具体的指导和支持。

第二,经费问题。目前广东省财政厅每年下拨一定的文物事业费作为我们的日常运作费用,这只能维持最基本的运作,除了人员费,电费都不够,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统管。但是,有维修项目、建设需要,可以向省财政申请专项经费,广东省一般都能给予大力支持。

第三,工作到位,就是纪念馆工作人员要熟悉业务,掌握自身的优势资源并在这方面努力挖掘,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纪念馆建立与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本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与统战功能的发挥方面做出了不断的努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与肯定。

第四,研究工作是纪念馆的重要工作之一,而且研究工作也是做好宣传、推广、有效利用的前提。本馆虽然小,但一直重视研究工作,建馆以来,已在报纸、学术期刊上发表120多篇文章,出版了专著1本、参与编辑出版论文集2本。近30人次参加省、全国的各种学术会议。这是我们始终重视研究工作,而且队伍也保持比较稳定,长期积淀的结果。

纪念馆面对的观众各种各样。青少年观众的特点是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反感空洞说教,我们就需要以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内容饱满的方式去吸引他们,潜移默化、细雨润物,在纪念和缅怀先辈的同时得到启迪。当然,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这就需要我们全体工作人员对自身工作的价值有更坚定的信仰,并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办的“民革前辈纪念场馆暨辛亥革命史迹研讨会”上的发言,有删节)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给爱情一个成长的机会 下一条:回眸2010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