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数字校报 >> 正文
数字校报

“口述仲恺”工作咨询会发言整理

发布时间:2012-05-29 16:07:11      作者:录音整理 曾瑞生 李文璇 陈春萍 赖金丹   发稿排行榜 

2012年4月23日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85周年校庆日。85年沧桑砥砺,学校经历了筚路蓝缕的创业期、抗战时期的迁徙期、建国后的新生期和升本后的发展期,已发展成为一所多学科本科院校。期间,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鼎力襄助。一代又一代的仲恺人见证并参与了我国农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他们用自身的经历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一本包含爱国史、教育史、社会史的大书。但目前,我们对学校历史的发展光辉历程还挖掘得不够,我们希望启动“口述仲恺”项目,把封存于记忆中学校历史充分发掘,让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学风、校风,以及优良的教学特色和学术传统发扬光大。

高岳仑(党委副书记):

学校建校85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仲恺人见证并参与了我校从农业教育到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大家以自身的经历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包含爱国史、教育史的无形的、厚重的一本著作。但是目前,我们对学校历史发展的光辉历程挖掘得还不够,我们希望启动“口述仲恺”项目,把封尘于记忆中的学校历史充分地发掘出来,让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学风校风以及优良的教学特色和学术传统发扬光大。

这项工作的目的意义主要是两点,一是挖掘鲜活的学校历史资料,二是充实学校档案的文献细节。我们学校档案馆的工作是很先进的,是国家二级。为了充实我们这个先进档案的文献细节,我们有必要做这项工作。“口述仲恺”的指导方针主要有三点:一是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发展和改革大局,遵循有关规章制度;二是以采访亲历者为主,亲历者应对仲恺的历史发展重要阶段和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比较了解,也可采访亲历者的后人和友人;三是在采写过程中,要力争从多角度保存史料,比如录音、录像、拍照。如时机合适,还要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与实物。采写遵循客观性原则、尊重受访者的原则和突出特色原则。我希望,今天开的不仅是咨询会,力争成为一个启动会。

今天的发言非常踊跃、全面,大家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我也结合大家的意见建议谈谈我的想法。第一,这项工作从本质上说是校史资料的征集工作,不仅是口述,还包括笔述和实物的收集。至于“口述仲恺”这个题目,我想可以用引号将其引起来,表明这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史文化征集工作的符号。校史工作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千头万绪,要有规划、领导小组、写作班子、保障体系等等。我们本着对仲恺负责的态度,从小事做起,从能做的事情做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二,这项工作要求真务实、构建和谐,我们通过校史资料的征集,可以消除很多误会。我们可以在校报上开辟“口述仲恺”或“校史征集工作”专栏,把征集工作中获得的事实整理刊登出来。总之,本次会议对今后“口述仲恺”工作的顺利实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口述仲恺”贵在真实,求真务实,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发展,构建和谐。希望大家记住历史,憧憬未来,期待仲恺的明天更美好。

宋亚平(院长助理、办公室主任):

我非常赞成做“口述仲恺”。我具体谈三点建议:第一,要围绕事件来展开,不要从年代讲,从年代讲都是档案,谈不深也谈不透。第二,学校曾经出版了一本《仲恺学校简史》,虽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仍然是迄今唯一一本反映了仲恺农工学校和中专时期的大事件的校史。之后,就没有专门的校史了。所以我建议,我们现在要把时间重点放在学校升格以后,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这段时间实际上是学校发展最快的一段时间,学校更名、评估优秀、新校区建设、成功申硕等重大事件都是近十年发生的。第三,口述事件,可以“存异不求同”。一件事有很多人参与,角度不同,看法不同,一个人不可能讲得非常全面,所以,大家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谈同一件事。至于口述详细到什么程度,我认为有血有肉就可以了,因为还有档案室里官方的材料。

唐明勇(党委宣传部部长):

“口述仲恺”是今年我校宣传工作的一项主要工作。首先非常感谢老同志的支持,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依靠老同志开展,请求老同志帮助,这是我们工作的经验和法宝。老同志是学校的丰富宝藏,是历史资源的宝库,这次对仲恺校史的挖掘整理,是我们在职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第二是请求,不仅是“口述仲恺”工作,学校还准备在4月23日举行纪念廖仲恺诞辰135周年暨建校85周年的研讨会,希望老同志一如既往地支持。所以,这次咨询会,开好了也是动员会,集思广益,做好工作。

接下来,我对“口述仲恺”工作的开展谈3点初步的想法。一是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二是什么是“口述仲恺”,三是怎么做,概括起来是九个字: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这项工作的意义,高副书记已经阐述了,我就不再赘述。对于“口述仲恺”是什么,我认为首先不是“仲恺口述史”。“口述史”是什么?它有自己的理念规范和学术价值,是作者的根据自身的历史情感、历史知识和素养,对一系列口述的史料进行加工。这是我们目前做不了的,因为那需要对通行的口述的历史资料有一定的积累,所以我们就叫“口述仲恺”,没有“史”。第二,“口述仲恺”也不是仲恺的民间史,不是“仲恺访谈录”,更不是对仲恺事件的新闻采访、调查,不是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简单的复原。第三,“口述仲恺”也不是个人的回忆录、访谈录。那我理想中的“口述仲恺”到底是什么呢?“口述仲恺”,我们不是一般的事件,应该是口述仲恺的史料。在我们学校的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重大的事件,但是我们的文献大多只有结果,没有过程。比如,学校于2008年由“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更名的背景、过程如何,不是每个人都了解的。这些内容,在档案里是查不出来的,但是如果缺少这些,历史就显得单薄、没有说服力,有了这些细节,历史才显得丰满。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口述仲恺的史料,而不是口述仲恺的历史,口述史料和口述历史不是一回事,我们现在还缺少素材,我们的团队的专业素养,都做不到口述历史。至于“怎么做”,我认为要紧紧围绕两个“注意”,一是要注意事件背后的细节,二是注意事件背后的过程,没有细节和过程的历史是不丰满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有三个感到困惑的问题,与大家讨论。首先,如何平衡仲恺历史事件中的决策者、实施者、参与者和见证者;其次,如何确定入围的事件,上限和下限是什么?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是按年代,按事件,还是按条块;第三,每个人口述的记忆都会有偏差,当不同人的回忆不一样时,该如何考证。

仲恺校史的工程浩大,我希望我们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工作,把“口述仲恺”看作校史的铺垫,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张钜焕(学校关工委主任):

我认为,“口述仲恺”的设想很好,很有意义。建校85周年时着手这项工作,到100周年校庆时就可以出一大本书了,展现校史,教育青年学子。对于这项工作,我谈三点建议。一是口述者的涵盖面要广,要有历史事件的决策者、实施者、参与者、见证者等。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先选择年纪大的,尤其是中专时期的老领导、老教师、老校友。他们的平均年龄已经有70岁了,对学校的历史发展都有一定的了解,我们要先对他们进行访谈,抢救学校的历史。二是对同一个事件,不同的口述者口述的内容不尽相同,有的可能是相反的,我认为对于不清楚或是矛盾的地方,我们原则上不否定也不肯定,可以保留。三是要点面结合,既要充分发动老同志,又要确定重点的口述对象。

蒙光励(原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馆长):

我谈几点意见:第一,要抓紧抢救史料,如果晚了一步,有些历史就没人讲得清楚了。第二,“口述仲恺”这个题目容易产生歧义,让人误以为是关于廖仲恺和何香凝的研究。凤凰卫视有个专栏叫“口述历史”,对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可供我们借鉴。第三,为便于工作开展,对于校外的老教师和老校友,除了当面采访之外,是否可以采取“笔述”的形式。第四,“口述仲恺”可以作为校史工程的先期工作,除了在校报择优刊登,结集出版外,还要以此为基础撰写一部全面准确的校史,这才是“口述仲恺”的主要目的。第五,谁来采访?如果从校史写作的高度、深度来看,这么浩大的工程仅仅靠宣传部的几个同志和新闻中心的学生记者,恐怕也力所不能及。第六,建议把校史工作提到学校党委的议事日程上。一些历史悠久的学校,已经写过好多次校史了。兄弟院校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中山大学曾编撰过两次校史,还设立了一个校史研究室。暨南大学分别于1986年、1996年和2006年,每隔10年编写一部校史。学校党委高志青书记曾在一个会议上讲,我们学校80多年的历史都没有一部像样的校史。我们现在启动“口述仲恺”工作,能否再过5年,在学校90周年校庆时编写一部较为全面的校史。我们既不缺编写的人才,也不缺校史资源,何不将这些充分挖掘利用起来。第七,正负面的史料要处理好,行文落笔要慎之又慎,不要制造争吵的由头,要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最后明确几件事:一是要干什么,准不准备写校史;二是谁去采访,中大、暨大是由教授来采访的,我们怎么办;三是资金、机构、人员和计划等要逐一尽快落实。

黄汝凑(原总务处处长、院长助理):

我谈四点建议。第一,“口述仲恺”是个很好的提议,通过这种方式来收集材料、丰富校史。我们以前不太重视校史工作,没有成立档案室,历史材料比较单薄,1997年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价之后,全校都开始重视了,也成立了档案室。第二,我认为应该简单地写事件,现在以积累为主,选择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来做。第三,这项工作现在可以启动,但时间可以适当地拉长一些,这样才能做好。第四,对历史要如实、全面地反映,不要加盐加醋,或写些片面的内容。

刘信荣(原学校办公室主任):

我谈三点建议:第一,我认为,仲恺85年的历史都要讲,包括解放前和解放后,当然重点是升格后,要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大的脉络。第二,“口述仲恺”就是在抢救史料,当然,我们挖掘史料还是为撰写校史作铺垫。第三,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学校发展历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内容都要提,不能添加个人的分析和想法。要注意征求老同志的意见,毕竟年轻的老师对学校的历史不太了解。

余德富(学校关工委副秘书长):

刚才高副书记谈的“口述仲恺”的意义,我很赞成,但我感觉不够到位,这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还可再挖掘。下面我提几点意见:第一,“口述仲恺”这个标题不够准确,因为“仲恺”不仅指我们学校,还是一个伟人,容易产生歧义。而且,收集历史的方式不拘一格,可以“口述”,也可以“笔录”。第二,校史工作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口述仲恺校史只是校史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党委、宣传部应该制定出校史工作的总体规划。在开展“口述仲恺”工作时,可以把学校每个阶段的史料、实物,包括老师的著作、教材等都收集起来,为建设校史馆做准备。我和刘信荣曾经编撰了《仲恺学校简史》,能否在其基础上增加升格后的校史,要理出大的脉络,否则会纠缠于细节。第四,要抓紧抢救校史,包括口述校史在内。

吴秀峰(学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我觉得“口述仲恺”的总体思路很好,仲恺办学的时间比较长,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子,收集仲恺85年历程的史料非常有必要。我谈三点建议:首先,“口述仲恺”的时间要涵盖仲恺85年的办学历程。第二,有的老领导、老教师、老校友已经八九十岁高龄了,我们要赶快采访,时间不等人。第三,口述校史要如实,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都要听,力争为以后编撰仲恺校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潘兆平(学校关工委副主任):

“口述仲恺”为校史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最终目的也离不开校史,我很支持这项工作。我提三点建议:第一,在仲恺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时期,有很多事件,但一定要明确一条主线。这条主线是什么?我想就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当然,教育事业不光指教学,还有支持教学的部分等等,这些都能够丰满我们的校史。紧扣主线找事件的时候,可根据不同时期成立不同的小组来确定事件,这样工作会便于开展。第二,“口述仲恺”不能就事论事,需要仲恺的精神,缺乏精神的历史是没有眼睛的。第三,“口述仲恺”讲的事实的过程应该是一样的,一件事情不可能有几个过程。如果这些史料都拿不准的话,以后的校史怎么能写得准确。

区锡章(学校关工委副主任):

在学校成立85周年的时候,组织实施“口述仲恺”这项工作,非常及时,也非常有意义,是对仲恺、对仲恺人负责任的态度。我谈几点建议。第一,“口述仲恺”的上限和下限如何界定,我认为既要有85年的历史,又要突出升格之后。第二,口述者不仅是现在的仲恺人,还包括在仲恺读过书、工作过的人,不论校龄长短、是否领导。第三,口述者应该以负责务实的态度来讲述历史,不要夸张。第四,仲恺85年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要有所反映,尤其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第五,是否只写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成绩,出现的问题要不要写,值得我们思考。现在要开展这项工作,就要尽快确定“口述事件”和“口述者”的范围。

张璧(学校关工委副秘书长):

我谈三点建议:第一,我觉得“口述仲恺”的视角很好,可以让老百姓都说一说仲恺发展的历史。第二,要抓紧成立工作小组,可以先大致选定入围的人物和事件。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补充新的内容。第三,要全面、客观地反映仲恺85年的发展历程。学校升格之前的历史要做,正反两个方面的问题也都要反映,我认为,这归根结底是为了仲恺的发展,对我们今后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正确地看待。

覃广泉(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口述仲恺”工作的开展,首先要确定哪些事是一定要讲的,我想这是为促进学校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做的实实在在的事。其次,在口述中,是正反两个方面都讲?还是只讲成绩?这值得我们探讨。我个人认为,要搞清楚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使仲恺的历史更加完整,两个方面都可以讲。总而言之,发扬成绩,总结教训,以使仲恺的事业发展得更好。当务之急是拿出一个方案,哪些该做?怎么做?

曾献尼(团委副书记):

1、口述仲恺,记录仲恺的历史,可以“事件为主,人物为辅”来拟定人物脉络,人物为事件充实血肉。

2、从技术层面上讲,这里涉及到一个人力资源成本的问题,重要的人物让重要的人去采访。外校的能否由老师牵头组织学生去采访,也作为学生的一次社会实践。写作班子的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培训。

肖艳(图书馆馆长):

我认为这项工作很有意义,85周年校庆应该举行得隆重一些。在学校85年的办学历程中,我只见证了20年,相对于在座的老同志来说,我们还有很长的时间去见证,就像接力棒一样代代传承。我不是学历史的,但我觉得凤凰卫视里人文题材纪录片里平淡的叙述,做得非常好。就是说,我们寻找的不一定都是重大的事件,一些温馨的记忆、小的故事、普通的教师和工作者,都可以在学校的历史上刻下印记,留下感情。我在图书馆工作,图书馆现存的校史资料大多都是文字的,缺少多样的形式。我参观过一些学校的校史馆,有很多实物资料。比如,学生的学生证、毕业证等,通过更多真实的史料可以丰满学校的历史,我们现在也开始关注这个方面。

蔡瑞燕(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馆长):

从理念层面上讲,我觉得有两个问题要考虑:一是着眼要高,是服务于写校史还是回过头来展示给校友、老师和社会?要有一个宏观的理念设计,操作层面和宏观设置上也要有所衔接。建议成立一个写作班子,由这些人去做采写的工作,成员要明确。二是关于学校校史的时间限度的问题,我理解应该是没有时间限制。早期的,比如解放前或者解放后早期应不局限于事件的采写,而应着重于人物的经历。这是属于抢救性的东西,不应该等经费、方案都完善了再开始工作,可以一边抢救一边完善方案。

第三个意见是关于正反面不同的问题。讲述者客观地提供他亲身经历的事情的细节,但是由于每个人立场或者经历内容有限,有一些不同,可以理解为相互补充。写作班子的作用正是在于厘清讲述者提供的不同材料和背景,构成历史事件的一个清晰的链条。就一个事件采访的人应该是多层次的的,包括实施者、决策者、见证者等等。这样才能最终完成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然后重构历史。

梁荣照(后勤服务总公司党支部书记):

“口述仲恺”不仅是为了今年的校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做得到的就先开始做,要有一个总体的规划。我谈两点建议:第一,解放前在校的人越来越少了,要抓紧挖掘。可以找熟悉校史和管理档案的人,摸清情况,有没有历史遗留的问题,要找出来。第二,要实事求是,允许大家都说,多方面收集意见之后,完善事件的整个过程,防止产生不必要的争论。

吕惠贞(原校办档案室科长):

“口述仲恺”是我以前在档案室工作时一直想做的工作,现在宣传部启动这项工作了。这项工作要有一个团队来做,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在时间上,我认为,《仲恺学校简史》是从学校创办到1997年教学评价,所以,现在的史料收集应侧重于学校升格后。学校历史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讲,但要认真研究、仔细推敲。

张韵(校办档案室科长):

从档案的角度来说:1.能够丰富学校档案的种类,全景式反映历史的真相。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如果我们现在不及时做抢救性的调查,活的历史档案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从定位来说,口述仲恺本身就是对档案历史的补充。

2.具体操作过程,最重要的是确定调查主题。从调查主题出发,选定受访对象,确定提纲,分成几个组,系统分工再进行采访,力争全景式地反映历史的过程和真相。若有需要,学校档案室也会全力支持配合。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也说女生节潮流 下一条:学校召开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