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数字校报 >> 正文
数字校报

“三个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布时间:2013-10-22 15:48:22      作者:思政部 杨竞业   发稿排行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的问题,这“三个自信”涵盖了“信人”、“信物”、“信事”三大范畴,涵容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媒介关系。因此,正确阐释“自信”的哲学意蕴,始终坚定“三个自信”,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三个自信”的提出形成了关于“自信”的哲学理念、哲学精神、哲学方法和哲学价值

与“信”结合或由之演绎出来的具有或褒或贬意义的词语非常丰富。但“三个自信”的提出,说了前人没有说过的话,阐说了“自信”的哲学意蕴。具体来看,“自信”的哲学理念是“信人”,“自信”的哲学精神是“互信”,“自信”的哲学方法是“伸张”、“拓展”、“创构”,“自信”的哲学价值是坚信“人本”重于“物本”,并优于“资本”。

“自信”是主体进步发展的基本要件。“自信”中的“信”蕴含“知”、“实”和“通”三个意义。有“信”则知,信而有征,自知而自信;闻“信”确真,见信确实,真实而自信;得“信”则通,守信(授信)则达,通达而自信。“知”、“实”和“通”三者共同构建“信人”的心理基础,生成人的“自信”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看,自信是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或一个国家的自知之明,是主体的自我期待和发展愿望的明证。

“他信”是主体共同发展的内在需要。“他信”指信任他人、对他人有信心和获得他人信任、信托、信赖的意思。“他信”是建立在对人的信任、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的“信”,但它与主体对“物”、“事”的相信、信心也密切相关。一个人相信某物为真或假,一个人对某事充满或缺乏信心,等等,这些都影响“他信”的生成。

从媒介关系的角度来看,“自信”和“他信”互相关联、互相转换、互相影响、互相生成。“他信”是“自信”的反射、反映。“他信”是信任、相信的返照。“自信”是建立“他信”的首要前提,“他信”是促进“自信”的重要条件。

因此,“自信”就是现实人的一种力量、变量和能量。“自信”是实现中国人自我发展的现实力量,是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精神变量,是促进中华民族科学发展的资本能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把党的执政目标、社会的共同理想、国家的强大意志和人的发展愿望所具有的力量、变量和能量在更高的层面上统一起来了。其实质,是要求人们反思过去的不自信,批判历史沉积的劣根性,提升建设实践的创造性,增强科学发展的民族自信。

二、“三个自信”的提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维度

在十八大以前,理论界强调从整体性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从思想逻辑、发展进程上研究、阐释这个理论体系的。而“三个自信”的提出,表明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正确的自信,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自信,对中华民族复兴顺利的自信,也表明了人民对中华文化繁盛不衰的自信,以及对中国道路持续发展的自信。这样的自信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维度。

从总的方面来看,“三个自信”着眼于实现“制度会更优越、理论会更严密、道路会更宽广”这三层目标,着眼于贯通“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领域,着眼于提升“政党更理性与成熟、国家更安全与强盛、社会更和谐与文明、经济更平稳与富庶、文化更繁荣与发达、人民更健康与智慧”这六大建设效能。

从具体方面来看,“制度自信”是对张扬社会主义制度正义的自信,是对坚持和发扬具有属人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具体制度和体制的自信;它又是对制度创新实践的自觉,即中国人对自身、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人能自觉进行制度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实践,建设法治政党、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的自信。“理论自信”是对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魅力的自信,是对理论创新实践的自觉和自信,即中国人对先进分子,尤其是对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能自觉进行理论创新,推动包括党的理论创新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创新实践,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走向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自信。“道路自信”是中国人对自主选择、自觉优化中国发展道路的自信,是对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创新的自觉和自信,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自觉和自信。

应当说,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不能缺失个体主体的自信,不能缺失群体主体对良好社会体制的期待,不能缺失国家主体对主流发展理论的创构。“三个自信”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历史意识的真正出场,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的正确性,论证了党为人民而长期执政的合法性。

三、在坚定“三个自信”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自信”是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坚定“三个自信”,是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气神,是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硬底气,也是让全体中国人站起来、富起来、不懈怠、不泄气的正确指南。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以“民主、文明、和谐、富裕”为价值理念,创构更加科学化、更加民主化、更加法治化、更加人本化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坚定这个自信,体现在党和政府能推进社会主义制度体制的自我完善上,也体现在广大学者学人能推进在政策科学、政策决策、政府改革、企业治理、公共服务、目标管理等领域的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解放制度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吸引力、包容力和影响力。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范式,建设更丰富而宏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改变过去学界完全只能或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复制、拷贝欧美国家的思想、学说和学科建设模式的窠臼。要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有信心、有勇气、有能力写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经济学”,写出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等等。要基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实践,科学总结中国经验,概括中国精神,做出中国论述,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新的理论创造。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要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价值。坚定这个自信,就是要把党的宗旨、国家的精神、社会的良知、人民的福祉高度统一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好、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坚定这个自信,就是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基本要求,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伟大工程,推进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社会建设工程,推进实现人民持久和谐富裕幸福伟大工程,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伟大工程。坚定这个自信,就是人民群众、企业组织和社会团体都自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够完成好、建设好上述伟大工程,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之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总之,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是中国人和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新理解。坚定这“三个自信”,对于探索一条正确的、顺应民心的、符合历史潮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开创一个人际和谐、物事和美、社会繁荣、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良好发展局面,对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具有重大价值。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第六届“我最喜爱的老师”风采 下一条:当驻村干部遇上百年洪灾 ——记紫金最美驻村干部刘胜洪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