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慈善博爱思想内涵可以概括其为四个方面:
一、孙中山与“红十字”的情缘
红十字会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期间的启蒙者与传播者之一便是孙中山。孙中山对于中国红十字会的贡献主要在于翻译、出版了《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一书,宣传红十字会的救济精神,此译著在日俄战争时已传入中国本土。
民国后孙中山对红十字会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沈敦和恳请当局为红十字会立案,此时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当即表示同意,并发电文高度赞扬了红十字会的功德。
二、“为四万万人谋幸福”的博爱情怀
关于博爱,孙中山有着最为简单又最为艰辛的理解: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具体而言就是使“天下为公”,“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营,幼者有所教”。在孙中山看来,“救世、救人、救国三者,其性质则皆为博爱”,这与其所接受的基督教普世价值有关。博爱既是其一生之所求,亦是其革命之所需。
三、“实业乃救贫之药剂”的福利思想
孙中山认为建设福利社会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他认为通过兴办实业实现民众的广泛就业,这才是解决民众贫困、建设福利社会的王道。此外,孙中山构想着建立一套覆及全民、惠民终生的社会福利制度。依他设想:“男子五六岁入小学堂,以后由国家教之养之,至二十岁为止”,“二十以后,自食其力,设有不幸者半途蹉跎,五十以后,由国家给予养老金”等等。
四、民生主义与心系农工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中的社会革命纲领,也是孙中山毕生之所求。辛亥革命时期,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至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对民生主义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并将其与三大政策联系起来。此时,在农民问题上,除平均地权外,又增加“耕者有其田”一项。在工人问题上,孙中山提出了“节制资本”的构想,用“人民公有”来遏制资本家的个人垄断,进而抑制贫富差距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