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闻网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数字校报 >> 正文
数字校报

何香凝与抗日战争中的仲恺农工学校(2)

发布时间:2015-07-08 16:16:47      作者:余德富   发稿排行榜 

1937年12月26日,文化名人郭沬若特意专程前来南海县西樵山下官山圩,为青年学生鼓劲。这一天,云瀛书院被挤得水泄不通,仲恺农工学校等三校师生和附近民众上千人聚集一起,听郭沬若题为《抗战必胜》的演讲。讲者慷慨激昂,听者群情激愤。高呼口号,掌声如雷。演讲之后,师生演出了抗日多幕剧《回春之曲》。郭沬若观看演出后,到后台为青年学生题词留念。其中,为仲恺学生的题词是“革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革命”。

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距广州30余公里外的西樵山告急,在那里坚持办学一年多的仲恺农工学校不得不停办,师生还乡。生物学兼日语教师方继祥走避不及,仍蛰处官山圩。被入侵日寇侦查到他曾留学日本,母亲和妻子都是日本人,便威逼利诱他出任官山“维持会”会长。但方老师爱国情深,宁死也不被日寇利用,便夜深跳河身亡。

全面抗战爆发后,先后在上海、香港从事抗战的何香凝校长密切关注仲恺农工学校动向。她指示校方负责人创造条件复办,并于1938年12月在香港《学生杂志》发表《从战斗中学习》一文,旗帜鲜明地号召“爱国青年必须献身抗战事业”,“从战斗中学习”。激励了全国青年,更激励了仲恺农工学校师生。1939年8月,在代校长金曾澄和专任教员唐熙年、陈颂硕等策划下,在中山县南屏乡复办。借用祠堂一间,民居数间,以及用青竹和蔗叶搭棚,分别作为课室、办事处、宿舍等,时因停办一年期间,已有部分学生走上抗日前线或在敌后组织民众支前,所以聚集学生不足百人。

在中山复课后,以高级农艺科学生马立峰为首的10位同学,秘密组成一个叫“锋社”的抗日团体,常到绿野中秘密集会,传读进步书刊,讨论抗战形势,寻求御敌方法。

1940年春,日寇再次进犯广东。中山抗日烽火四起,校方顾及师生安全,不得不于当年2月临时迁往澳门,借教会办的一间“教忠中学”课室安排晚间上课。师生寄人篱下,流离失所,无限悲愤。

当时广州已建立日伪政权。当局为粉饰太平,企图诱使仲恺农工学校师生回广州原址复办。以汉奸汪精卫老婆陈璧君为首的一伙人进行游说,一位说客到香港何香凝住所,说道:“何校长,你总不能让仲恺学校到处飘泊吧,还是回广州好……”何香凝怒斥道:“是谁让仲恺学校流离失所?是谁让千千万万同胞到处流浪?是日本鬼!他们一天不滚出广州,仲恺学校誓不回去。你这个汉奸,给我滚!”

1940年7月,按照何香凝校长指示,仲恺农工学校毅然迁到粤北山区乐昌县西乡桂花村。流落澳门的师生以及在香港、韶关、南雄、始兴、英德、清远、广州、开平、台山等地新招农工子弟近200人,在山区里坚持办学3年9个月,度过抗日战争时期最艰苦的岁月。

桂花村距县城六七公里,四面环山,北临武江,虽山青水秀,但贫穷落后。师生在当地村民支持下,一齐动手砍杉、伐竹、采藤、割草、锯板,沿着山坡搭起校舍十多间,分别用作教务处、课室、实验室、图书馆、饭堂、宿舍等。开办高级蚕桑、农艺两科,三个年级分6个班上课。

乐昌办学初期实际负责人陈颂硕与专任教师陈鹿宾、黄作明、苏泽民、陈国栋等,都是早年日本帝国大学或早稻田大学毕业生。他们认识并敬重何香凝,全力贯彻何香凝提出的“从战斗中学习”、“注重实验”、“扶助农工”的办学思想,边宣传抗日边上课边劳动,还指导农民生产自救,多打粮食,支援抗日。

何香凝极其关心师生的教学和生活。1942年春,她长途跋涉赴广西桂林,经过曲江、韶关时,约见学校负责人陈颂硕和当时广东教育厅负责人,辞去校长职务,由陈颂硕任校长,并责成教育厅负责人一定要支持仲恺农工学校办学。据当年学生吴巨沛等回忆说:“政府每月无偿补助学生所需口粮,带有砂粒的陈年旧米每月15公斤。由学生自己到县城领取。虽然如此,但也能解决这些流亡学生最低生活的困难。”

1943年1月,学校奉当时省政府令,改称“广东省立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同年秋,增设高级农村合作科,学生增至200多人。1944年夏,日军攻占了长沙、衡阳,粤北局势非常紧张。学校奉省政府令,迁校粤西新兴县。当师生长途跋涉至郁南县城时,新兴县已经沦陷。师生分避云浮县宁波乡西区中学及广西贺县等处。同年10月,在战火中流离奔波的仲恺学校师生又集中在罗定县松朗乡,借河边一座黄公祠为校舍复学。

罗定,是抗日名将蔡廷楷故乡,抗日气氛较浓。仲恺学校师生在那里坚持办学一年多,受到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师生一边认真教和学,一边在附近乡村宣传抗日和推广先进的农艺技术,使当地的水稻、瓜菜、木薯等作物较大幅度增产。农民夸奖说:“仲恺的学生为我们多挣半年粮!”

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经过8年浴血战斗,终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消息传到罗定松朗乡,仲恺学校师生欢天喜地,热泪盈眶。在烽火中坚持办学多么不容易啊!8年抗战,5次搬迁,在战时环境中培养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276人,入学一年至三年就投身抗战的校友210多人,在校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学生有陈启中等10多人,为抗日战争流血牺牲的校友2人,为国殉难的教师1人。以何香凝为校长的仲恺学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沉重的代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何香凝为仲恺学校战后复办尽力

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沦陷后,仲恺农工学校被日军占作营房,在近300亩的校园里建了5个军事碉堡,其中3个面向珠江。由何香凝卖画筹建并苦心经营10年的仲恺校园被日军恣意破坏,糟蹋得不成样子。抗战胜利后,仲恺校园又变成关押日军战俘的集中营,由国民党新一军防守。因此,流落在罗定松朗乡办学的师生有校难归,心急如焚。校方派出教师章泽柱等人回广州为收复校园而奔走,毫无效果。

1945年10月,何香凝结束广西流亡抗战活动路过广州,赴香港进行民主运动,广州接收大员张发奎安排她住在当时广州最好最高的宾馆爱群大厦。仲恺学校章泽柱等人几经周折,找到何香凝提出诉求。时何香凝虽不再任校长,但仍为仲恺学校校董,所以马上答应帮忙收回校园复办。她找到张发奎说明原委,张发奎即派出军用吉普车,载着她与章老师等人赴学校原址视察。战后的仲恺校园“残存仅有礼堂、普通教室、特别教室、教职员及学生宿舍等五座颓垣破瓦、百孔千疮的建筑。其余校门、蚕室、丝厂、冷藏库、育种室、农场办事处、工人宿舍、畜舍、温室及附小校舍均荡然无存,令人触目神伤。”

何香凝察看仲恺校园后,对张发奎提出严正诉求,要求尽快收回校园复办仲恺学校。张发奎唯唯诺诺。同年12月,日俘遣散完毕,国民党新一军也退出校园。1946年1月,流落在罗定松朗乡的师生一百多人终于回到广州,在战后的废墟上复办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条:何香凝与抗日战争中的仲恺农工学校(3) 下一条:毕业,你我的一封情书(2)


关闭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08 中国·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Tel:+8620-89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