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宣传部 供稿) 8月24日的《中国教育报》以《广东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的“仲恺行动”》为题,专题报道了我校建设广东现代农业强省的做法——
伟人首创,爱国自强;扶助农工,创新护航。这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光荣与梦想,也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使命和担当。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海珠校区坐落于广州市珠江南岸,20世纪初在国家内忧外患时随革命浪涛而建;毗邻孙中山大元帅府,在扶助农工的办学路上传播伟人的荣光。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院长骆少明表示,学校办学88年来,不断弘扬廖仲恺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继承何香凝先生的办学宗旨,凝聚海内外各界办学力量加快学校发展,坚持立足广东,面向基层,服务“三农”的战略思路,着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依托产、学、研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及成果推广工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抢滩”现代农业强省培养“海豹突击队”
今年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与骆少明签署协议,双方合作共建广东省仲恺动物繁殖调控机理院士工作站。
曾溢滔1957年毕业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此次合作是“回归”母校。曾溢滔是我国基因诊断主要开拓者之一,他分别在1998年、1999年研制出转基因羊、转基因牛,被誉为“中国转基因牛羊之父”,在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首批院士。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建校88年来,还培养出国家农业部门、原国家仪器仪表工业部门、广东省农业部门领导及广东省农业部门总畜牧兽医师蔡树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旱地作物研究所原所长陈朝庆、原广东省土壤肥料站站长丘鸿诠、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党委书记肖维良、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谢伟平、深圳市绿雅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伏虎等数万名“当代贾思勰”。
校友争先在前,在校生也不甘落后。在第二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上,国内130所高校参赛,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生团队Magic Team获特等奖。近5年,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生共有1259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其中36人次获得国家级别奖项。
国家农业部门原领导对仲恺学子的评价是四个“实”——现实、踏实、朴实、求实。正是一代代仲恺人“实”的品格,让他们“长期坚守战斗在农工第一线,成为我省农业战线的骨干,为实现我省农业现代化施展着他们的才华。”广东省原领导如是说。
科技创新为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按下“快进键”
植物一般离开土壤就活不了,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杜建军率队研发的新型节水保/控肥型复合基质(简称新型基质)却成了植物的“知心爱人”。
“我们采用工农业废弃物为新型基质主要原材料,通过应用化学保水节水和肥料控/缓释等技术,让植物‘住’得好、‘吃’得饱、‘喝’得足。”杜建军介绍说,该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园林绿化和植被恢复等领域,节水、节肥20%以上。该成果于2011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目前推广面积达50多万亩,新增产值2亿多元。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专家教授不仅研发出“金土地”,还培育出“金种子”。鲜食糯玉米比普通玉米每亩至少增收1000元,但由于丰产、抗逆性强的品种少,种子市场多、乱、杂等原因,鲜食型糯玉米大规模种植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该校教授王晓明带队迎难而上,不仅解决了糯玉米繁制种技术要求高、栽培面积分散等技术难点,还选育出5个被广东省甜糯玉米种植户誉为“黄金种子”的省审鲜食型甜糯玉米新品种。其中仲糯1号被广东省农业部门连续四年评选为全省农业主导新品种,截至2011年底,仲糯1号在广东累计推广面积达64.7万亩,新增产值超过4.06亿元,在2012年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仲鲜甜3号在2013年被评为全国十佳甜玉米展示品种。
人才技术“三下乡”帮农户、企业打造“聚宝盆”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黄运茂等专家的技术指导帮我每年多赚60多万元。”广州番禺区的专业养鹅户文林说,因为缺技术,他原来养的1000多只马岗鹅种鹅发病率、死亡率高,而产蛋性能、种蛋受精率却比较低。
文林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黄运茂带队的水禽健康养殖科技创新团队(简称水禽团队)帮他解决技术难题后,他每1000只种鹅能增收约8万元,“我现在养了8000多只种鹅。”
作为水禽团队的省级学术带头人和学校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田允波教授介绍说,学校水禽团队成功构建了广东鹅高效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制约广东鹅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了解,该校水禽团队通过上门送技术等形式,直接服务了16家养鹅企业、6个农技推广部门、50多家个体养殖户和6家鹅饲料生产企业,培训养殖户等2000多人次,新增经济效益3.6亿元。
在田允波看来,这仅是学校人才技术“三下乡”后,用科技成果为农户、企业打造“聚宝盆”,带动广东省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缩影。
(节选自专题报道《广东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的“仲恺行动”》)